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银行业是否存在暴利一题令众人打得不可开交。
甲方认为,得益于利率管制带来的息差收入,多年来银行业背靠吃不尽的金山银山。乙方则认为,“暴利”一词过于偏激。银行业利润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扩张,其总资产回报率并不高。
口水战还在继续。矛盾的核心则进一步转移:既然利率管制是银行巨额息差收入的保障,那么打开“阀门”自然是万能的泄洪方式。
公众对“拉闸释压”充满期待。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个新鲜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紧随其后是国债利率的解锁;2000年以来,我国外币管理体制改革启动,金融机构可自行确定贷款利率及结息方式。数日之前,央行数位负责人也表态,利率市场化进程仍将继续向前。
按照理想预期,当更多的市场竞争走入金融领域,银行业理应更加主动地自我调节,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资产结构等等。但当前,在我国金融市场构架并未健全、法律及制度漏洞众多的前提下,瞬间拉下泄洪闸不仅不是万能的方法,甚至可能击垮脆弱的经济生态。看看在金融改革领域走在前端的国家,一蹴而就的副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启利率市场化之路。然而与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人们期待的活力、健康的市场氛围很快被混乱所取代。为争夺市场,各大银行纷纷不计代价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一批身体孱弱的小型银行率先倒下。不仅如此,利率阀门的松绑瞬间激发了资本市场的潜在能量。大量热钱涌入高风险高利润领域。房地产、股市火暴异常,泡沫比比皆是。然而美丽是短暂的。不久后,泡沫破裂。市场遭受重创,股价、楼市全面暴跌。最终,这场始于1977年的改革,历经17年方宣告完成。
很多国家都曾出现类似情况。即使是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利率改革也历经波折持续了十几年。反思自己,我们的利率改革之路更应当走得稳健。
首先,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具备独立性。当前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仍在进行当中。仓促放开市场并不具备前提条件;其次,为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存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是争夺市场的必要手段。这意味着银行利润降低的同时,市场风险大增。届时,整个金融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急剧的变化?历史上,利率市场化过速而引起经济受挫的事例并不少见;最后,很多人期待利率市场化能够根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但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的前提下,金融机构瞬间的身份转换无法匹配成熟的制度跟进。届时,作为经济体,银行业自然会选择风险小、回报稳定的融资对象。真正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仍不具备融资优势。
利率市场化是一场需要瞻前顾后的金融改革。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准备。比如,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中,应当逐渐完善竞争及监管机制,逐步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的权利范围。比如,我国可逐步减少法定利率的种类,为行业发展稳步提供宽松环境。比如,在融资领域,应逐步完善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如果在监管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改制不明朗的前提下盲目地猛烈变革,公众不仅无法赢来期待中的“市场化科学定价”,反而可能看到金融行业更加放大的逐利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