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6日讯 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外储为3.181万亿美元,季度环比十多年首次下降。外储缩水、外汇占款连月减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放缓等信息,均传递出跨境资本流出的迹象,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拐点,我国如何应对?近日,学者张茉楠发表博文指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中长期因素的改变,使全球资本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趋势悄然发生改变。中国外汇储备正面临长期增长拐点,要防范的不仅是热钱大规模流出,还有产业资本的流出。
“近期,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利差的缩小、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升值预期的削弱甚至逆转、资产价格溢价预期的下降,正在不断加剧短期国际资本流出新兴市场国家。”文章指出,五种影响中长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正在改变。这使全球资本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的趋势也正悄然发生改变。
1、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开启一场旷日持久的“去杠杆化”进程,导致海外资本的持续回流。2、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总需求不断萎缩,将大量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于劳动密集型的我国出口部门效率开始下降。3、热钱在中国政府坚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挤出泡沫面前开始退潮。4、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这必然压缩FDI的利润空间。5、美国政府近期以“投资美国”为口号,美国正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促进资本回流。
张茉楠强调,相比于跨境资本从国内股市、债市和汇市上的流出,福特、NCR等跨国企业收缩在中国的生产规模,向母国回流的产业资本转移,其实更值得关注,中国要防范的不仅仅是热钱的大规模流出,更是产业资本的流出。中国靠资源廉价、利润丰厚吸引全球资本的年代已经渐渐远去,如何能够再次获得优势、吸引资本值得重视。
原文地址:
作者介绍: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