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谁是“中等收入者”?界定模糊标准多达20种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 11:0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其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认为是亮点之一,一些外媒还认为这是“中国从国富到民富的转折点”。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中等收入者”,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的、统一的、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界定标准,现有的几种指标体系本身范围非常宽泛,不同标准之间的差距较大,得出的结果差别也很大。界定标准的模糊引发了人们的认识混乱和反感情绪,纷纷认为“被中产”。这种“我到底属于什么阶层”的社会焦虑,不利于提高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满足度。

  专家认为,在研究如何建构“橄榄型”社会时,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内涵和划分标准。

  没有形成获得广泛接受的界定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12月12日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其中认为,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结论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不少网友在网络上留言,认为这一结论和人们的实际感受差距较大,纷纷认为“被中产”了。

  记者采访发现,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明确、统一的、能够获得广泛接受的界定标准,使得“中等收入者”成为一个内涵与外延都难以准确把握的、不确定性的群体。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社会研究机构和国外机构都曾发布过相关界定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统计方法和标准有20种左右。

  标准模糊易让人陷入迷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说,社会学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政治上趋于理性,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是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在文化上则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创造者。然而,当人们对自己的“中等收入”身份缺乏认同时,就不能成为社会的“稳定器”,甚至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情况。

  陆学艺认为,中等收入者界定标准模糊容易引发人们的认识混乱和反感情绪,削弱了中等收入者对自身阶层地位的认知,更加不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

  专家建议建立“社会结构CPI”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在研究如何建构橄榄型社会时,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内涵和划分标准。专家建议,应由发改委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会同权威学术机构,制定发布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指数”,衡量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的分布和发展状况,监测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指导。

  陆学艺说,“中等收入群体指数”相当于社会结构方面的“CPI”,对于指导经济社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这一指数的变动,可综合反映分配、福利、税收、消费等方面政策是否有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以此可以指导调整相关政策,比如说,当前我国有大批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对优质大学教育的巨大消费需求,那么我们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就应该进一步鼓励多种社会资源投入大学教育之中。

热词:

  • 中等收入者
  • 中等收入群体
  • 中等收入
  • 中等收入者比重
  • 界定标准
  • cpi
  • 橄榄型
  • 稳定器
  • 被中产
  • 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