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朱慧卿/CFP
曾经有一个段子,因为说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心里去了,所以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以后在填个人资料时要求写真实姓名的,在建行银行就写陈建设;在中国移动就写陈移动;在支付宝就填陈支付。如果哪天一个电话来。‘喂是陈电信小姐么’,你就知道是电信又把你的资料卖了。”
虽然是一个段子,但是却可以说是消费者多年来和“垃圾信息”抗争的智慧结晶,也凝聚了消费者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从被网友们广泛认同的反应来看,段子虽然诙谐,但是却是实实在在地反应了现实当中,个人资料泄露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的困境。
南方日报3C周刊上周推出“目前个人资料泄漏问题严重,你认为谁是罪魁祸首?”微调查中显示,截止至记者发稿时为止,有超过30%的网友认为“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是主要的泄漏个人资料的源头,相对而言只有不足20%的网友认为“金融机构”才是泄漏个人资料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与消费者日常接触较多的“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泄密者”,让消费者们很“揪心”。
有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由于“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几乎每天都有使用,消费者对其依赖性非常高,而“运营商”和“网络服务商”对消费者个人资料的要求也是非常详尽,基本已经涵盖了消费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此详尽的资料一旦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