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百老汇对美国本土观众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游客所占观众比例已超过60%。而在《美国偶像》各类选秀比赛及音乐类电视剧《欢乐合唱团》的夹击下,百老汇也渐渐失去了对年轻演员的吸引力。讲述百老汇台前幕后的新剧《名声大噪》,旨在挽回百老汇岌岌可危的自尊心。百老汇也向好莱坞敞开双臂,共享好口碑的故事。
NBC电视台的新剧《名声大噪》讲述了一群百老汇人创作一部关于玛莉莲·梦露的音乐剧的故事。音乐剧演员梅根·希尔提(图中女子)饰演竞争梦露一角的女演员
许多导演会说,他们走上电影的道路是缘于年轻时收到的摄影机礼物。但在1965年超8毫米胶片诞生之前,透过摄影机发挥自己影像编织的才华,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是一种奢望。于是,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另一个空间、另一种艺术形式上——舞台剧。出生在1940年代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电影是斯皮尔伯格的终生伴侣,舞台便是他的初恋。在凤凰城读高中时,斯皮尔伯格就担任校园剧社经理,排演过《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和《蓬岛仙舞》(Brigadoon)等音乐剧。成为电影导演后,斯皮尔伯格坦言排演舞台剧的经历让他确信自己是做导演的料,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正因为对舞台有如此深的眷恋,斯皮尔伯格一心想把百老汇的故事搬上屏幕。他并不只想把百老汇的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已经有很多人尝试过,包括他自己——他想说的,是百老汇台前幕后的故事。然而,当他开始为此寻找合作伙伴时,却四处碰壁。尽管斯皮尔伯格曾成功制作过《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西部风云》(Into the West)等叫好又叫座的剧集,但包括HBO在内的电视网仍然对百老汇题材剧集不感兴趣。“他们不相信观众会对百老汇后台的故事感兴趣。”斯皮尔伯格回忆说。
电视网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百老汇的影响力日益式微,对于美国本土观众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据统计,在百老汇的观众中,游客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60%。相较于文化娱乐功能,百老汇似乎更多地成为纽约的一个景点。除此之外,百老汇的观众群也不是电视网最重视的。百老汇观众的平均年龄逐年增长,到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44岁,而电视网统计收视率时最看重的观众年龄范围是18-49岁。如果百老汇本身对观众已经失去了吸引力,那百老汇后台的故事又有什么卖点呢?
幸运的是,斯皮尔伯格找到了自己的知音——NBC娱乐部总裁罗伯特。格林布拉特。格林布拉特是个音乐剧爱好者,和斯皮尔伯格一样,他在中学时也曾积极参与过各种舞台剧的演出。只不过在伊利诺伊州的社区剧院里,格林布拉特只是一个道具助理。2009年,时任Showtime电视台娱乐部总裁的格林布拉特还制作过一部音乐剧《朝九晚五》(9 to 5)。尽管该剧获得四项托尼奖提名,但由于票房惨淡,仅上演五个月就匆匆下线。斯皮尔伯格的想法让格林布拉特获得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名声大噪》(Smash)就是斯皮尔伯格和格林布拉特合作的产物。《名声大噪》讲述了一群百老汇人创作一部关于玛莉莲。梦露的音乐剧的故事。第五季《美国偶像》的亚军凯瑟琳。麦菲和曾主演过《魔法坏女巫》(Wicked)和《朝九晚五》的音乐剧演员梅根。希尔提分别饰演竞争梦露一角的女演员。2月6日起,这部剧集在NBC每周一的十点档播出。
为百老汇正名
对于NBC和格林布拉特来说,《名声大噪》都是一场赌注。他希望通过该剧力挽狂澜,一扫这几年NBC电视剧收视率的颓势。NBC曾经推出过《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英雄》等收视率与口碑颇丰的剧集,但自2007年编剧罢工事件后,电视台便饱受收视率之困扰,始终拿不出一部“镇台之剧”。“我们的处境的确很糟糕,”格林布拉特毫不避讳NBC的落后地位,“我们急需一把火,而《名声大噪》就是我们想要的。”
不仅仅只有NBC和格林布拉特需要通过《名声大噪》正名,百老汇也需要这样一部剧集来挽回自己岌岌可危的自尊心。
近年来,包括《美国偶像》在内的各类选秀比赛,以及像《欢乐合唱团》(Glee)这样的音乐电视剧吸引了一大批具有歌唱表演才华的年轻人。他们原本需要奔波于曼哈顿的试演室和排练室,才能在百老汇舞台上崭露头角。现在,不需要经历这些酸甜苦辣,他们也可以出人头地。百老汇不仅失去了观众的注意,也渐渐失去了对年轻演员的吸引力。
“在《美国偶像》中,当某个歌手表现不是很好时,评委会说,‘至少你还可以在百老汇舞台上表演。’“在《名声大噪》中饰演音乐剧作曲家助理的海梅。塞佩罗说,”现在,我们要为百老汇赢回应有的尊重。“二十六岁的塞佩罗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百老汇演员的代表,他最近才转而开始拍电视剧。
真实性,是《名声大噪》创作团队最看重的东西。他们在纽约实地取景——时报广场、斯塔顿岛上的一座旧剧院、布鲁克林格林波因特区东河附近的排练室——而不是在洛杉矶搭出一个“纽约”;他们以现实中百老汇的故事为原型——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潜规则”、词曲创作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新晋演员不得不通过在餐馆打工来养活自己;他们还请了一帮百老汇人,来演他们自己——金牌制作人艾曼纽尔。阿岑伯格、剧院老板乔石。罗斯,和一大拨百老汇演员。
不可避免,人们总要将《名声大噪》与《欢乐合唱团》做比较。尽管《欢乐合唱团》最近的收视率有所起伏,但它无疑在开拓音乐电视剧市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名声大噪》被看作是一部“成人版”的《欢乐合唱团》:高中合唱团升级成百老汇舞台,高中生升级成职业演员。更为重要的是,《欢乐合唱团》里只是把一些已有的流行歌曲串联起来,而《名声大噪》创作团队则为这部剧集原创了一部音乐剧。
《名声大噪》邀请曾经凭借《发胶星梦》(Hairspray)赢得托尼奖的百老汇音乐人马克。夏艾曼和斯科特。维特曼,为剧中剧《玛莉莲》创作了一整套原创歌曲。“我们是真的在创作一部音乐剧,不只是替剧中的角色,也是为我们自己。”维特曼是最早提议将《名声大噪》里“剧中剧”的主角定为梦露的。他认为梦露的内在魅力和认知度,能够帮助提升这部音乐剧的关注度,“我们不像《欢乐合唱团》那样,只是在教室里唱一些别人的东西”。
《名声大噪》的创作团队还希望自己的剧集能像《欢乐合唱团》一样,将影响力扩展到海外。目前,《名声大噪》已经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达成协议,在iTunes商店里销售原声碟和单曲,而NBC也已联合梦工场将十五集长的第一季播放权售予多家国际电视机构。如果该剧的确能够像它的名字一样“名声大噪”,斯皮尔伯格甚至想将《玛莉莲》这个剧中剧搬到百老汇舞台上。
百老汇和好莱坞的互惠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百老汇一直将好莱坞视为洪水猛兽。他们总是担心过早地将百老汇舞台剧改编成电影会影响剧院的上座率。《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我爱红娘》(Hello, Dolly!)、《新绿野仙踪》(The Wiz)等剧作的创作者在当时都试图将电影版的上映日期推得越晚越好。
但百老汇的这种恐惧似乎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在《纽约时报》一个对十三位自1950年代起就在百老汇工作的制作人和词曲作家的采访中,没有人能举出一个因电影版发行而终演的百老汇剧作。
近年来,随着电影版《芝加哥》和《剧院魅影》的成功,百老汇开始对好莱坞敞开怀抱。当时,这两部音乐剧的票房随着电影版的成功而飙升,尤其是后者。2003年时,百老汇版的《剧院魅影》一度面临终演,但电影版成功拯救了这部韦伯的音乐剧在美国的前景。此后,该剧非但没有终演,反而越来越受欢迎。至今为止,《剧院魅影》已经在纽约连演24年。而音乐剧《芝加哥》更是连演了37年,成为百老汇历史上连演时间第四长的剧作。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吉屋出租》(Rent)和《发胶星梦》等音乐剧上。电影版带来的观众,让这些音乐剧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两年。
音乐剧能够因“祸”得福,很大原因在于好莱坞愿意在电影发行中投入的巨额营销费用。好莱坞动辄几百万的营销投入是百老汇难以承受的。而电影全球发行的影响力,也拉高了这些剧作海外授权交易的价格。
“认为改编电影会扼杀原作的想法来自一种竞争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来源于资源稀缺的年代。”曾凭借音乐剧《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和《发胶星梦》赢得托尼奖的制作人汤姆。维尔塔说,“但最近开始,改编电影变得价值连城。即便赢得过托尼奖,英国制作人还是对《发胶星梦》不感兴趣,但约翰。屈伏塔出演的电影版改变了一切,它把我们带到了伦敦。”
事实上,百老汇和好莱坞之间共享的不仅仅是口碑,更重要的是好故事。当一个故事在纽约或者洛杉矶得到认可时,人们自然会期待它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成功。
如今,“好莱坞原创,百老汇改编”这样一个逆向的潮流也开始流行起来。《狮子王》、《修女也疯狂》(Sister Act)、《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等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曾在1990年代取得成功。现在,《阳光小美女》、《大鱼》,甚至《洛基》也要加入这个行列。毕竟,对于仅有30%剧作能够取得盈利的百老汇来说,这些电影原作的成功至少能增加一些保险系数。尽管也有傲骨的、注重原创性的制作人和演员对此表示异议,但好莱坞与百老汇的紧密关系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最新的例子是《战马》。在斯皮尔伯格将这部英国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后,舞台剧版的《战马》也被引入百老汇。斯皮尔伯格不仅在电影中标明自己对舞台剧版《战马》的借鉴,更是在电影预告片中加入了百老汇版《战马》的预告信息。这样的安排也取得了成效,许多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都表示愿意再掏十倍于电影票的钱,去看看舞台剧版《战马》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