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成都4月6日电(谢兴才、杨迪)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中岭村大水井聚居点采访,正好赶上一群村民扛着锄头结队经过村口。这样的场面自打“包产到户”后就很难见到了,他们要去做什么?“我们是‘下班’回家。”村民罗佳祥说,他们是村里一个观光农业产业园里做工的村民,每天早上8点“上班”、傍晚5点“下班”。
原来,这是当地实施扶贫项目“巴山新居”工程带来的新气象。“巴山新居”工程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将那些原本分散居住在川东北大巴山区的农民聚到一起居住,为他们按照现代新农村标准兴建的居所,并就地发展产业,帮助他们消除家庭贫困。
中岭村是“巴山新居”工程的试点村。据村支书陈其富介绍,中岭村大水井聚居点在2011年5月开始动工修建,到今年春节前已有77户搬进了新居。
为了让村民聚居后有长远的谋生出路,村里流转土地2000多亩,从外地引进了几家大型企业分别发展生猪养殖、观光农业和黄金梨种植,并同步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业。这几家公司就地招工,现在每天的用工量约400个,全部建成后用工量还要增加。也就是说,村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还可得到劳务收入。
村民罗其全的新家是一座川北民居风格的小楼,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功能分区合理,电脑、平板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修房花了12万,其中政府补贴了2万,其余的就找亲戚借点、政府协调贷点,加上积蓄就够了。”罗齐全说,自家有3亩地,过去自己种粮食,起早摸黑累出病,一年到头也只能糊口,其他生活开支主要还靠儿子外出打工。
现在,罗齐全把土地租给果业公司,一年光租金就有2000多元;儿媳妇在果业公司上班,一年能挣2万元左右;自己和老伴则在家里经营“农家乐”,做点小生意。“不算儿子打工挣的,我们一年挣个四五万块也不是问题。”老罗高兴地说。
在大水井聚居点,一幢幢新房依山就势,风格统一又错落有致,一楼一底,青瓦白墙;水泥路、石板路连通各幢新房院落,院落间布满绿化带;聚居点内,农家超市、农家书屋、休闲广场、便民服务室、卫生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陈其富透露,中岭村一共规划了6个聚居点,目前已启动建设3个,全部建成后,615户村民都将住进新居;产业发展方面,已有的3家公司可辐射4个聚居点,剩下的两个点则通过“专合组织+大户”带动的模式搞规模化种植、养殖业。
“我们建‘巴山新居’,就是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奔头。”陈其富说。
巴中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今后10年内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巴中市委农办主任叶明生表示,巴中提出建设“巴山新居”工程是为了改变这片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长久以来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面貌。“我们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完成全市近41万户的‘巴山新居’建设,大胆探索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建设占地、资金、人口聚居和产业规模经营的问题。”叶明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