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除了资金,2012年最让开发商们头疼的是什么?当然是如今已难以消化的存货。
清明之后,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中,近三分之二公布了2011年年报。尽管销售和盈利依旧呈现增长,但大量的存货让这些已在资金方面勒紧裤腰袋的公司倍感焦虑。
上述企业存货总额已经超过905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存货同比增速超过30%的企业有30多家,有15家超过50%。
据统计,在报告期内有4家企业的存货同比增速超过100%。其中,华夏幸福在2010年报中的存货为0。4615亿元,而其最新年报显示,该数据为206。650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4677。98%。此外,金宇车城、鲁商置业、云南城投的存货同比增幅分别为432。71%、111。12%、103。93%。有媒体认为,即使不再新拿一块地,上市房企目前的存货也需要接近4年才能卖完。
“压低存货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知名房地产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或许今年会选择一些项目降价。”他们也有为难之处。“我们很多项目是在调控之前高价拿地,这就意味着如果降价可能会让我们基本无利可图,甚至逼平成本。所以我们能忍就忍。”
以价换量一直都是市场和政府希望看到的“奇迹”。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生奇迹的次数基本没有可统计样本。很多开发商除了因为土地成本过高无法降价之外,很多都抱有“等等再看,忍忍再说”的心态。
某香港上市房企的高级财务经理告诉记者:“在北京,我们在售的一个项目现在的价格基本与成本持平,根本无法降价。因此集团索性决定就放在那里慢慢卖。能买几套算几套。”
与这种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无法比较是一部分中小企业。他们既无可靠的融资渠道,也缺乏政府背景,尽管自己的存货并不多,但是他们宁愿降价也要及时甩货。在采访中,甚至一些开发商希望记者能多介绍一些买家以便为“消化库存”尽一份力。
“大企业应该向中小企业学习。早降价,早去存货。”中国房地产协会某高层人士如此评价。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很多地方成交的客户都是刚性需求为主。谁能得到这部分购房者的青睐,谁就能在目前的市场中占据先机。“投机和投资需求被打压,本来就缩小了需求方人群。现在很多房企已经坚持了很久,通过今年全国两会和中央平日的连续表态,大家也应该对政策有了较为明确的预期。他们真的到了应该降价的时间段了。”
历来,中国市场上的3月到5月,都被认为会出现一波购房“小阳春”。北京市住建委数据显示,3月北京新建住宅成交8085套,这一成交量不仅同比2011年3月的5743套有明显上升,相比今年前两个月亦涨幅明显,与今年2月5514套的新建住宅成交套数相比,环比大涨46。6%。而来自市场机构的统计,2012年全市第一季度纯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8980元/平方米,比去年一季度下降14。5%,环比2011年四季度下降10。5%,已跌破2010年一季度19450元/平方米的同期价位。
北京房地产协会数据则显示,房价有了更为明显的下降:今年一季度北京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价12326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