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阳光 □报纸编辑,广州
大约100年前,弗洛伊德意外发现一个无意识操控的世界,从而颠覆了当时最流行的实证主义。当时的实证主义就像今天的主流经济学一样,声称作为理性人,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和世界。100年后,经济学也步心理学的后尘,开始在废墟上重新构筑一个世界,而且和弗洛伊德发现无意识巨大冰山时的感受一模一样,站在2008年金融风暴的废墟上,一旦我们意识到凯恩斯以来“无形的手”早已失效时,我们又仿佛回到了100年前,不得不重新面对着一个茫然无措的世界。
正是当代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门显学。正如《牛奶可乐经济学》系列丛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所指出的那样,一旦人们把寻找经济规律从最狭义的理性行为模型中解放出来,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传统的一些经济学理念并不能用来很好地解释人们的经济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每当进行经济抉择时,都会基于实际出发,谨慎地权衡不同选项的成本和收益。
以通俗经济学家自居,罗伯特·弗兰克正在以摧枯拉朽的速度颠覆传统经济学。在《牛奶经济学3》中,他举了一个例子:传统经济学家都认为,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但从行为经济学来分析,事实上,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效率都是推动公平的最佳途径。毕竟把蛋糕做大,至少为每个人分到更大更厚的一块蛋糕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另一方面这样做未必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自动得到一块大蛋糕,因此利用税制这种社会再分配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罗伯特·弗兰克看来,即使在更深的层面上观察,效率和公平的内在机理也往往是和谐一致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像超额累进税率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利于公平,但是会扼杀经济创新和活力,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却发现,超额累进制度的作用恰恰相反。以金融顾问行业为例,像布什那种降低收入最高者适用税率的做法极其危险,因为它会增加对冲基金经理的从业人数,减少教师和工程师的数量。毕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决定了合格的老师太少,想当基金经理的人却太多,减税政策只会让经济蛋糕缩水。
美国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说过这么一席话:“世界上存在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明白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也有已知的未知,即我们如今清楚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但还有未知的未知,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循着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路线图,行为经济学的假设就是:尽管人们尽了最大努力,但认知偏见还是会阻碍人们作出理性的决定。正是基于这一点,罗伯特·弗兰克的行为经济学研究避开了标准经济学的普遍原则和商学院教授们的训条,真正审视人们是如何作出某种决定的———比如,花多少钱去喝一杯咖啡,是否为退休储蓄,决定是否去欺骗以及评估其负面影响有多大,或者是否要在食色方面作出健康选择等等。
回望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们开始急于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9·11的废墟依旧触目在纽约的繁华中心,新增添的金融危机废墟是在华尔街游荡的最新幽灵。罗伯特·弗兰克是一位清醒的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在将经济学从神坛拉回到民间的同时,他洞察到了传统经济学的危机所在。从“理性人”到“有效市场”假说一个个相继破产,行为经济学开始引导经济学的转向,经济学家们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非市场性的经济制度研究。这也是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 )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所释放出的一种信号:传统经济学研究基本上都围绕着市场展开,或者说围绕着市场价格而展开,但事实表明,市场的有效运行必须依赖于人们制定规范的契约并且真正执行契约;而且即便如此,市场也经常出现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从破解经济学的神秘性入手,罗伯特·弗兰克在《牛奶可乐经济学3》中继承了他一贯的超然和犀利风格,从富人减税、好人如何生存、幸福的源泉、群体性弱智、公共医疗、价格问题、能源环境问题、“赢家通吃”现象、贫富差距扩大化到人们如何作出借贷、储蓄和投资决策等等,其笔头触及到了国计民生的诸多热点问题,在为毫无经济学背景的普通人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思辨之旅。
《牛奶可乐经济学3(国计民生版)》,(美)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