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市场人士:投资者对其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以来,随着私募与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相继入市,对冲策略开始在国内市场上被尝试和运用。两年多来,不少专业投资机构基于股指期货研发的对冲策略收益率大大跑赢了大盘指数。然而,在他们纷纷推出对冲产品以求进一步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时,却发现投资者对此似乎不太“感冒”,产品销售不尽如人意。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机构与衍生品分论坛”上,来自境外银行、国内基金、券商、期货公司等机构的专业人士认为,中国正处于对冲基金起步阶段,投资者对对冲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的正确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此外,对冲产品需要选择适当的客户群体,对冲产品销售人员的素质也很重要。
“对冲产品年化收益率并不高,还要征收20%的业绩提成,很难把那些手头持有大量资金、正在为投资去向犯愁的人吸引过来。”杭州一家正在发行对冲产品的投资公司人士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易方达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刘震表示,国内投资人普遍对对冲产品的认识还不清。“投资是一个以风险换收益的过程,投资者关注收益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金融学上用来衡量金融产品最重要的指标是投资性价比(年化收益率与年化收益的波动率之比),在众多投资产品中,对冲基金的投资性价比在1到1.5之间,远远超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刘震说,投资性价比高,就说明可以用更小的风险创造更大的收益,或者说年内亏损的概率更低。
国外对冲基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通过索罗斯狙击英镑等事件的报道,对冲基金才逐渐被投资者所认识。“中国正处于对冲基金起步阶段,市场对‘对冲’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黄绍隆表示。
“当然,金融产品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黄绍隆说,国外对冲基金的客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需要财富管理的富人,另一类是能理解对冲基金理念的高素质者。据瑞士银行固定收益、大宗商品与货币业务部董事总经理欧阳辉介绍,他们设计的对冲产品主要销售给现有的客户,如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这是因为跟现有客户沟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我们也了解他们是否能接受高风险的产品。”欧阳辉说。
“机构发行对冲产品的瓶颈不在投研,而在销售。”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金融工程组组长罗军认为,当下国内大多数投资机构的营销经理没有衍生品相关专业背景,在产品路演与发行中,投资经理经常不得不承担大部分的产品销售工作。“机构应该招徕一些有金融工程背景的营销人员”。
此外,向客户充分揭示对冲产品的风险也很重要。“金融行业的信息高度不对称,大部分投资者对金融产品不了解。因此,机构要本着诚信的原则推销产品。要向客户揭示风险,让客户了解到,一旦发生亏损,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刘震表示,不能保证对冲产品一定赚钱,但一定要保证客户可以承受风险。(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