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进价30万萤石拍出600万高价 谁说是假就会赔钱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2日 09: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羊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2年艺术品春拍大幕已经拉开。今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依然红火,不久前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最终收获了24亿港元,其中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78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宋瓷世界拍卖的纪录。

  尽管春拍情况一片大好,但拍卖市场上频繁爆出的负面新闻仍让不少收藏投资者连连摇头,感叹艺术品收藏“水深不可测”。

  借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了解到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假拍”等乱象。

  乱象

  假货“培育”后卖高价

  北京一位各处跑拍卖行的藏家张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有些拍卖行为了提高名气或快速捞钱,会出现“假拍”——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以及卖家自己拍下等怪现象。

  像2011年初,在北京被拍出2.2亿天价的“汉代玉凳”,在不少行家眼里就被怀疑成很不高明而且低端的“假拍”,“这只是拍卖公司想要创个纪录引起轰动罢了。”藏家张先生说。

  还有些小拍卖行专门就是做“知假拍假”买卖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拍卖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小拍卖行明知道这件艺术品是假的,还会以低价收进来,串通一气,经过一番“价值培育”就外拍。

  “这是现在小拍卖行的潜规则。”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和记者说了这么一件事:“曾经有一枚被说成是‘夜明珠’的萤石,被一家小拍卖行以30万元收进来,经过价值培育,拍出了600万元的高价。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人会说我买的是假的,谁说是假的就会赔钱。”

  症结

  “专家”普遍不作为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拍卖市场的“乱象丛生”?

  记者采访了北京建亚世纪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岳鸿声,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拍卖行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是编撰第一部行业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第一个行业组织“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重要参与者和发起人。他为记者解读了“乱象丛生”的症结所在。

  岳鸿声告诉记者,在现如今的拍卖市场上有句话“不信专家信行家”。

  岳鸿声解释道:“专家是为国家服务的,换句话说,国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怎能为你私人鉴定呢?而行家的眼睛是用血汗钱买出来的,从事了多年的艺术品拍卖,让他们有能力看清现在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

  记者也了解到,现在大多数拍卖公司都有鉴定委员,但大部分都是挂名。拍卖公司为了应付文物局对拍卖资质的要求,每年花数十万从外面聘请一些具有资格证书的专家,但这些专家普遍是不作为的,95%以上都不在拍卖行上班,更不会去做鉴定。

  岳鸿声也承认了这一说法,并坦言,这些有限的“专家资源”导致了现在拍卖市场上的乱象。“拍品在上拍之前也会花钱去鉴定,但这一鉴定是不出证明的,也就意味着是免责的。这样的情况成为现在市场上假货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提议

  建立统一鉴定机构

  在岳鸿声看来,想解决“乱象”,就应有统一的鉴定机构。

  岳鸿声说:“假设有一个鉴定机构,比如说联合五家具有专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让拍卖公司在上拍之前去鉴定,这样可以建立有序的市场,不会让拍卖公司像现在这样盲目。”(法制晚报)

热词:

  • 专家
  • 乱象
  • 拍卖行
  • 萤石
  • 拍卖公司
  • 拍卖市场
  • 鉴定机构
  • 假拍
  • 艺术品拍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