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文化产业投资泛滥 九成产业园区没有基础便上马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7日 15: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化产业热潮来袭

  这是一个没人关心“文化”但所有人关心“产业”的时代。“文化造富”正演绎着新一轮的悲喜剧

  文 | 本刊记者 邹玲 编辑 | 袭祥德

  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最近被朋友称为“拼命三郎”。作为浙江投资圈内最勤奋的投资人之一,他最忙碌的时候平均一天看四个项目、飞三个城市,“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生。”李先文开玩笑说。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感到很焦虑,“害怕在这个领域被对手超过。”

  李先文所耕耘的领域是这几年大热的“文化产业”,这也是他所在的浙商创投最为看好的领域。因为在2009年投资了华策影视,创下了85倍市盈率和约十几倍回报率的亮眼成绩,浙商创投尝到了“文化”的甜头。但他们很快发现,寻找下一个“华策影视”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了。“现在投资文化产业PE好比这几年的房价,追涨杀跌。这两年‘文化’像金子,只要稍微沾点边的,他都恨不得能比别人贵上一倍。”李先文发现很难找到像华策影视这样性价比高又“谦虚”的标的了,而且他还面临近百家同样觊觎这个蛋糕的竞争对手,个个都来头不小。

  “如果有一个行业目前可以用‘人傻、钱多,速来’形容,那一定是文化产业。”作为一家著名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总监,刘斌(化名)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描绘着行业的繁荣程度。

  在他看来,是时候抛弃钢铁、汽车、房地产等老旧沉闷的投资机会了,这些曾经的支柱产业正在渐渐老迈和失去光彩,文化产业则成为政策与资本的“新宠”。目光所及,影视、动漫、出版、传媒等凡是能与文化搭上边的行业,都在迅速膨胀,估值飙升。

  “淘金热正在蔓延这个行业的每个角落。”他说,新媒体、数字出版、拍电影、做发行,只要有机会,钱不是问题。根据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对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调查,2011年全年投资就达到了600亿元,而2012年文化产业相关投资预计会超过1000亿。

  刘斌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政策环境向好,二级市场文化类的上市公司估值高,只要有人愿意买单,企业就能上市,投资人就能赚钱,这些热钱的投资热情将继续高涨。

  不管是政策利好,还是忽悠得高明,文化产业投资的确到了一哄而上的境地。但大量新公司创立的同时,危机与泡沫也同时显露。3月22日,因为无力承担巨额负债而开枪自杀的杭州雅缘影视制作公司总经理陈卫民,为这个正在“大跃进”的行业敲响警钟。陈卫民的公司就像浙江的许多影视公司一样,希望在看起来风生水起的影视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他请来了黄圣依和朱孝天打造了电视剧,但却没有挽救自己的失败。

  尽管如此,光环与标杆仍然刺激着行业的投资热情,刺耳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人们只听到了资本市场的狂欢。80倍的市盈率、100万一集的片酬、300万一集的版权,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而今,这已经成了基准价。

  膨胀,膨胀

  “如今投资文化行业,回报率不亚于当年的房地产。”厚德雍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伟告诉《中国企业家》,版权尤其是新媒体版权将会是下一个“房地产”市场。

  以影视行业为例,他列出了一连串数据:前年,一部品质好的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每集也就几百到数千元,拿一部剧也就几万块,而去年一集就涨到10万元左右。而今年“100万一集”成为某些电视剧的起步价,《甄传》的电视台版权价格甚至超过300万元一集,视频版权也接近这一数字。

  行业大热,投资影视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迅速催高了参与者的收入,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演员的片酬。《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剧余飞对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原来片酬只有三万元一集的某女演员,在演了某部电视剧之后对外报价已经变成100万。“现在是每拍完一部戏,片酬自动会往上涨,没有一个演员认为自己不该值这么多钱。”

  其次水涨船高的是编剧。“原来我们听说一个编剧居然卖出三万元一集的价格,都觉得简直就是现在的‘高富帅’,但现在看来也不过就是普通人了。”余飞说,现在顶级编剧身价在一集30万-50万之间,但这类编剧在全国可能不超过20个。介于中间档次的编剧则膨胀很快,原来不过拿着3000元入行价格的新手,现在也敢叫价三万一集。

  不仅价格,编剧的产量也在大幅上涨。2011年中国电视剧产量为15000集,而播出量只有一半左右。2012年受到“限娱令”影响,电视台加大了电视剧的播出量。全国影视公司申请立项拍摄的电视剧达到三万多集,数量翻了一番,竞争更加惨烈,3/4的电视剧将无法播出。膨胀的电视剧产量又催生了巨大的剧本需求。

  供需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定金编剧”,他们把投资方忽悠得五体投地,但往往拿了定金之后要么长时间不出大纲,要么找“枪手”代笔,粗糙无比,到最后投资方还得再找人重写。往往成熟的编剧也只能保证一年稳定在两个剧本,现在大量的投资和拍摄需求使得一些编剧不得不扩大自己的产能,原来的“定金编剧”和“枪手”都不够用了。

  “文化产业现在处在一个快速成长期,所以把它跟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是有道理的。”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秘书长刘德良分析,因为文化产业可以包涵的内容太大,边界太宽,出现的问题是热度不均衡,比如影视行业有大量电影电视剧上不了院线也进不了播出平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泡沫效应明显。但其它细分领域,例如出版、动漫等却无米下锅,所以造成分配的冷热不均,这一点也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颇有相似,一线城市总是过热,二三线城市则发展缓慢。

  互联网分析师钱皓在微博上贴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外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财富来源截然不同。中国富豪排行榜中涉及娱乐与文化产业的只占1.4%,远低于全球9.1%的比例。虽然现在中国富豪排名第一的行业仍是房地产,但文化行业蕴藏的大量“造富”机会正是资本争先恐后进入的主要动力。

  泥沙俱下

  文化投资泛滥,并不意味着满地都是黄金,要选择一个估值合理、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似乎越来越难。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对此感触尤甚。

  林凌2004年起就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当时没有太多人认为文化是下一个“金矿”,但他仍坚持投入,最终看到了创业板开通,以及华谊和华策相继上市,高达60倍的市盈率刺激起国内文化产业投资的热情。

  就在林凌认为好日子就要来临时,投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艰难了。2011年,林凌跟踪了几年的一家公司—江苏广电旗下的幸福蓝海有意引入战略投资,让他见识到行业的火爆程度。该公司前后接触了共计60余家创投机构,从中遴选出10家招标,要求每家机构做30分钟的投资报告。林凌光是投资报告就准备了大半年时间,且反复修改,到最后一刻人家也不当场公布结果,“这让我们心里更加忐忑了。”

  最终,只有三家拿到了投资的“入场券”,基石资本是其中之一。“回想起来,其过程堪比选秀。”林凌说。

  另一位接触过幸福蓝海的投资人透露,有一家基金甚至是以30倍市盈率“入场”。“这已经是完全疯狂了。”该投资人告诉本刊记者,“国外即使华纳和迪斯尼这样的一流公司,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也不会超过20倍,这还是一级市场。他们怎么赚钱呢?”

  一级市场的疯狂只能让二级市场更加疯狂,正如之前谁也没有料到华策影视能以高达85倍的市盈率上市发行一样,谁也不知道奇迹会不会再一次发生。

  最早跟华策影视接触的是李青媛,当时她还在浙报传媒旗下的投资基金工作,2006年双方谈判已经到了最后签合同的阶段,却因对方不愿受到财务规范的约束而放弃,“当时觉得他们的财务太不规范了,要上市基本是不可能的。”结果三年后,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浙商创投以3400万收购了10%左右的华策影视股份,一年后这笔投资回报达到了十几倍,浙商创投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当年最大的黑马。

  李青媛曾跟手握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的国有文化产业基金经理交流,大家的感受一致是“很痛苦”,甚至是“越有钱越痛苦”。“手里有钱,却投不出去。明明看着有的文化企业资质很烂,但依然能上市,能挣到钱,大家都想不通、看不懂。”

  目前,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上市成为热点。几家国有大型文化产业基金都会参与其中,好处是可以挣一点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但这些机会并不被民营资本同等享有,毕竟是垄断资源。“现在是僧多粥少,我们都在发愁现有的项目做完了怎么办。”一个新成立的国资背景的文化产业基金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

  在有人感叹看不懂挣不到钱的同时,有人则在闷声发大财。李青媛就见过不少房地产商,因为这两年房地产投资受限转而投资文化产业,个个都做得风声水起。“说实话他们根本也不懂什么文化,但见着政策利好就投,反正投资也不大,结果还真有几个投中了。”有几个项目已经在申报IPO且进入上市流程了,李青媛见到幕后的主要投资人后,对方却连他们的业务模式也说不明白,“反正在现有的环境下,投文化肯定是比房地产安全的。”李青媛说。

  “我现在的目标是寻找下一个‘华策影视’。”因为主要参与投了华策影视,浙商创投合伙人李先文对于文化产业的热情依旧很高,只是已经不再看影视项目。“现在来找我投资的影视公司基本都是项目公司,根本谈不上可持续盈利和成长的能力,但都敢跟我吹说自己是下一个华策影视。”李先文认为,现在投资影视行业跟光伏能源行业类似,都需要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

  外溢的出口

  “预计五年内文化产业相关的投资将会超过3000亿元,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20%。”刘德良告诉《中国企业家》,这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有密切关系,《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而2010年才达到2.75%,这中间蕴藏的机会巨大。

  根据媒体披露,目前北京地区已进入上市辅导备案程序的文化企业就达150余家,其中,已过会待发行企业10家,正在北京证监局接受辅导备案程序的有78家,正在证监会接受审核的企业62家。此外,财务指标达到上市条件的,还有近千家。

  “3000亿的资金在这个市场上盘旋,但并不见得都是投在文化产业上了,而且也投不下去这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可能性很大。”刘德良认为,这其中最大的风险可能在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其中一部分外溢的资金可能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滥用。

  据了解,全国所建的90%文化产业园区都没有产业基础,而是匆匆上马,北京市现有文化产业园区120多家,与北京市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有密切关系,而很多不具备产业基础的地方甚至县级城市都有100多个产业园区,2010年全国约有1300多个文化产业基地或园区,其中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的所谓“文化”及“动漫”产业园区中,将面临政府将权力寻租的风险。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他曾遇到一个河北的地产商找他咨询一个动漫产业园区的项目,就跟地方政府有密切关系,以极其优惠的价格拿了1000亩地,但最后在里面盖了不少地产项目,唯一有点文化含量的是“动漫主题餐厅”。“前两年是跟政府合作的最好时机,几乎是空手套白狼。这两年有点悬了,所以要抓紧时间。”这位地产商谆谆告诫。

  地产和股市,是如今投资文化产业的两大出口。相对而言,大部分文化企业本身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盈利模式,这种消耗型的产出模式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据透露,2012年还将有一大批文化企业将上市,其中,中影集团、保利文化等几十家国有企业都有上市的任务。刚刚过会的人民网以超募8.55亿元、市盈率46.13倍的价格成为“官媒第一股”,而这仅仅是个序幕。据统计,至少有上百家文化企业将进入资本市场,文化产业大主题板块将初步形成。“这对于中国股民来说,应该是件好事,因为又多了一个可以炒作的题材。”刘斌这样表示。

  至于这场击鼓传花的最终接盘手是谁,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如何能够利用这波难得的大牛市赚钱才是人人关心的。余飞已在筹划与即将上市的唐德影视公司签约的事宜,他最关心下一部电视剧是否能破上一部的销售纪录,因为他已经开始拿利润提成了;李先文在等待用下一个“华策影视”证明自己的机会,为此他已经做了一年的“空中飞人”,一年看了五六百个项目,今年已经有七八个在等待过会了。

  这是一个没人关心“文化”但所有人都关心“产业”的时代。一向信奉价值投资的李青媛认为,现在可能需要改变一下原来的保守作风,“否则这一轮都要空手而归了。”

热词:

  • 文化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
  • 产业
  • 文化企业
  • 黄圣依
  • 证监局
  • 投资总监
  • 投资报告
  • 投资机会
  • 产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