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年轻人成为“老行当”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5日 06: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号称苏中“第一小吃街”的泰州老街,600米长,虽只有“四岁”,却已成为当地人休闲、文化生活的第一去处。在凤城河管委会的打造下,老街成了泰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区。叶雕、竹雕、草编、吹糖人……复活了的“老手艺”每天吸引数千市民和外地游客赶来参观、拍照。

  很多人忧虑老行当“后继无人”,但4月14日记者见到69岁的王友高时,他却向记者“爆料”:这几年带的徒弟已有100多个,大多来自扬州、泰州、淮安、盐城一带,一半以上是中青年人,其中有几位泰州高教园区的在校大学生!

  说起泰州“老行当”保护,不能不提30岁刚出头的龚为。作为泰州老行当文化研究与保护协会会长,他曾走街串巷,用照相机记录72个老行当的珍贵照片,拍摄老行当从业者在街头巷尾的修理、制作、生产过程,以及老匠人们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倡导下,2010年9月,全国第一家以老行当文化为对象的研究保护协会在泰州成立,目前已吸纳近百名会员。“全球化下的地球村里,尽可能展示多样性,才好看、好玩。”龚为觉得,保护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要爱惜那些老行当文化,帮助老艺人、传承老行当。

  熔解、压片、裁料、造型、刮光、焊接、打磨、雕花刻字陈连富的锡器茶具让许多大学生爱不释手。“锡器制作技艺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已经传了十几代人了。”快40岁的陈连富从事传统锡器制作已有10多个年头。他欣喜地说,全凭手工制作的锡器虽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锡器作为记忆历史的一部分进入收藏范围,如今锡器制作工艺又受到政府的重视,2010年被列为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自己喜欢的事挺开心的,一年还能有3万多元收入。”

  老行当也成了年轻人展示才华的舞台。1976年出生的张朋军受母亲熏陶,从小对手工结艺很感兴趣,十二生肖、花鸟虫鱼个个造型独特。“单单结的打法就有10多种之多,整套工序也有10多道。”张朋军说,一个“熟手”,简单的工艺品几十分钟能完成,复杂的则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张朋军以销售结艺作品为业,年收入3万多元。“几乎零成本,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方寸麦秸,一把剪刀,外加针线,短短几分钟,兴化昭阳镇的邢凤春就编织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她的作品《黄鹂鸟》、《蝉》、《雄鸡报晓》曾参加“2006和谐江苏环省行”民间工艺大赛并获一等奖,有3对“小鸟”作品还作为礼品送到日本。

  该如何传承、推广老行当?龚为说,将老行当文化与普通百姓的日常所用有机结合,采用“新日用、新玩法”的传承方式,最值得推广。若等到许多老行当完全消失了再去追忆,那就太遗憾了。

  本报记者 赵晓勇

热词:

  • 老行当
  • 爆料
  • 雄鸡报晓
  • 四岁
  • 小鸟
  • 黄鹂鸟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品
  • 老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