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讯(记者马文婷)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1》昨天正式发布。报告对33个大中城市的流通竞争力进行全面比较,结论是上海连续四年蝉联第一,北京第二。
报告从水平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了涵盖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率、消费满足力等九个方面100多个指标,综合计算出城市流通竞争力指数的分值,得出总排名。
>>北京落点
改进物流体系将是长期过程
报告指出,北京市的流通竞争力水平位居33个城市流通竞争力第二位,其流通先导、要素投入和流通规模的水平较高,分别位居第一位、第一位和第二位。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高于其他城市,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业,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不过,报告也指出,由于城市经济基数大,人口数量多,网点密度高,原有流通网络体系早已相对成型,在优化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重置成本,导致其物流配送、结构升级等指数排名相对靠后。要改进现有物流体系,调整流通体系结构,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北京仍需要经历长期过程。
>>解读
流通业发展将有效促进消费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王德利表示,在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消费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流通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消费决定流通,流通带动消费。流通业的发展程度影响消费的实现程度,也影响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流通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有效促进消费需求。
王德利认为,未来若干年,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世界上很多现代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都是通过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流通竞争力来形成持续不断的城市竞争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样离不开流通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