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秸秆如何成了姚堂村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8日 19: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ㄗ呋层 听民声)秸秆如何成了姚堂村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上海奉贤区姚堂村采访记

  新华网上海7月18日电(记者 叶锋)“我们也不想烧秸秆,也知道这样做污染空气,但收下的秸秆没地方放,找人处理又要花冤枉钱,干脆就烧了还田。政府要能把这事管了,我们就开心了。”记者在上海郊区采访和农民聊起秸秆回收时,常听他们一边倒着“苦水”,一边期盼政府能帮助解决。

  记者近日在上海奉贤区姚堂村采访发现,通过财政扶持、合作社经营等手段,该村建立了5条“发酵隧道”,将秸秆处理成为种植蘑菇的培养料,一年可处理秸秆3000吨,有效减少了空气污染源;而同时,这些“秸秆培养料”开始普遍用于全村乃至全区的蘑菇养殖,促进了农民增收。

  姚堂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每亩水稻一茬一般能留下一千来斤秸秆,每回处理秸秆都是件麻烦事:拉回家里吧,占地方;想要利用吧,缺设备缺资金,搞不好连加工费都收不回;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就地焚烧,化成草木灰还能增加点肥力。

  如今,村民们的烦恼正逐渐解决。在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基地,记者看到了粉碎机、推土地、搅拌机等建筑工地常见的“大家伙”,还有一些密封的“隧道装置”。村支书范天才说,合作社向村民收购秸秆,秸秆经过粉碎、浸泡,再加入畜禽粪肥料进行搅拌,随后送入“发酵隧道”密封发酵,约12天以后,就制作成为蘑菇等食用菌的优质培养料。

  以前弃之不及的“废料”,现在成为帮农民增收的“养料”。姚堂村的食用菌合作社,有出资社员57户,带动周边农户100多户,每年产出食用菌700多吨,其收入已占每年村级经济进账的60%。村里去年以来加工处理的秸秆培养料,除满足全村种植食用菌外,还能供应给区里其他食用菌种植企业。

  “处理秸秆,与其一味地‘堵’,不如合理地‘疏’,关键是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而如果能进一步变废为宝,那就更好。”奉贤区农委主任吴四军说。

  秸秆之所以能成功“嵌入”这个产业链,与政府及时有效的扶持密切相关。吴四军认为,农业的产业链比较薄弱,单靠农民和农业企业,短时间内无法消化秸秆利用的成本,必须要政府通过财政等手段加以支持、引导。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农委等多部门去年制定政策,对收购秸秆并实施综合利用的单位给予200元/吨资金补贴。对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的项目,由市区两级财政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30%的资金补贴。

  姚堂村食用菌合作社向村民收购的秸秆价格为每吨500-600元,5条发酵隧道的设备和基建成本一共有580多万元,“有了财政补贴,我们这本账就算得过来了。”范天才说。

  目前,姚堂村在20个食用菌大棚的基础上,新建1100平方米的新型温室大棚,使食用菌种植由以往的每年一茬增加到最多每年6茬。目前,合作社还在实施上海市农委的“食用菌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并将成为奉贤区的“蘑菇工厂化培养料供应中心”。范天才说,随着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项目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我们利用秸秆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大。

热词:

  • 姚堂村
  • 秸秆处理
  • 食用菌
  • 秸秆利用
  • 村民
  • 合作社
  • 培养料
  • 种植
  • 养料
  • 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