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与许多科班出身的画家不同,崔全顺的绘画,走了一条“艺”与“技”的融通之路。
1985年,崔全顺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的工业造型专业,系统修习了设计专业特有的“形态构成学”等课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正是20世纪初期德国“包豪斯”结合“大艺术”和“小艺术”的产物,许多课程的始创者如康定斯基、克利、蒙克、伊顿等,便是著名的画家。他们开创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借鉴了现代数学、物理学、光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是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的结合。
由此,崔全顺的绘画独具了抽象的眼光、设计的思维。
崔全顺1990年毕业之初,先后主持了数项大型装饰工程。 1994年,他赴盘锦创作的油画《寂静的渔港》,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作为埋头于图纸的“余事”,他的画作能入选全国性大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新时期以来,在吴冠中倡导的“形式主义”引导下,中国绘画打破了长期流行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模式,全面走向现代。崔全顺由设计切入绘画,作品以独特的装饰性和设计感,与现代绘画潮流相应。这是他脱颖而出的秘密。
崔全顺着意于形式而 “得意忘言”,打破了材料的限制。他作画,水彩、油彩、丙烯随意而施,亚麻布、水彩纸、白卡纸任意而为,他“发明”的许多特技,竟让很多画坛大家难解其妙。
除了形式,崔全顺倾力的一个特殊题材,同样是从“技”到“艺”的贯穿。
崔全顺生活的鞍山,是有着 “钢都”美誉的老工业城市。那里曾高炉林立、机车轰鸣,到处有他钟爱的工业硬朗感和构成性。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大工业时代的印记日益消逝。从2002年起,崔全顺投入到工业视觉遗产的抢救。在他的“鞍钢”系列作品里,不仅有高炉和蒸汽机车的造型美,更承载着工业文明的厚重与沧桑。 2010年,他的《鞍钢印象——通往高炉的电车》荣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作品奖,随着鞍钢最后一座老高炉报废、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他的画,正成为百年中国工业史的架上见证。
“艺”与“技”的相融,是最古老而又最当代的命题。崔全顺由“技”及“艺”的探讨,还会走得很远。 □刘晓丹
乡村纪事
钢厂印象
崔全顺
1962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民进辽宁省委委员、民进鞍山市委副主委,鞍山市政协常委,辽宁省美协理事、水彩画艺委会委员,鞍山市美协副主席。
2002年赴意大利米兰艺术设计学院、巴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并开展艺术交流。
2007年11月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利配茨克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加作品展览和学术交流。
2009年,水彩画 《记忆中的旋律》获辽宁省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画展铜奖。
2010年9月,水彩画《通往高炉的电车》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
2012年5月水彩作品《记事中的乐章》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2年5月,赴日本参加第十二届国际水彩画交流展,获佳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