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讯(记者 何红卫 徐恒杰)一个志愿者的坚守,一所大学的支持,一群后继者的传递,10年不辍的“爱心接力”,在一个中部大城市和一座西部大山之间不断延续着。近日,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贵州支教10年座谈会上获悉,10年来,该校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和后续的41位学弟学妹一棒接着一棒传递爱心,循着“感动中国”之路,深入贵州贫困山区,点亮大山深处的“红烛”。“徐本禹”已成为他们共同的名字。
华中农大党委书记李忠云表示,大学生们的志愿支教活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学校将以大学生贵州支教1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这条可贵的志愿之路继续坚持下去。
最早探访徐本禹支教事迹,并在网络上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一帖,展现当地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渴望的该校党委宣传部长彭光芒说,10年来这两个乡村和学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徐本禹孤独的身影已经变成了源源不断的一支可观的支教队伍,当地的村民精神面貌和生活现状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变化令人欣喜。
据了解,徐本禹2005年结束支教后,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出决定,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2005年7月12日,华中农大2名2002级学生曹建强、田庚奔赴贵州,接替徐本禹;2006年,支教活动被纳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学校开始组建研究生支教团,这一年,支教成员增至3人;2008年,人数又增到4人;2009年第四届支教团成员由7人组成,至今每年人数不变。
徐本禹1999年从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家考入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7月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1个月。在他即将离开贵州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2003年,他考取华中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却打算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践行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2004年,《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帖子在网络引起强烈反响后,为处理爱心人士点对点资助贵州孩子捐款事宜,学校一批教师和学生发起成立了“贵州支教基金”。2005年7月,徐本禹返回华中农业大学继续读研,后将“贵州支教基金”改为红杜鹃爱心社。
华中农大党委副书记唐峻介绍说,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及红杜鹃爱心社积极为当地贫困学子争取资助,已资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还积极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7年来,共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