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北京论坛
碎片化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了窥探灾情的窗口,也给他们参与救助提供了通道。
61年未遇的暴雨,让北京深受涝灾。而这两天,成千上万的微博也在关注灾情,不计其数的网友参与了爱心互助,扩散救灾信息、发动救灾行动。据新浪微博统计,讨论北京暴雨的微博已达千万条。
一场暴雨,淋出城市的脆弱,也洗刷出人心的坚实。喷涌的“暴雨微博”,传递着爱心的热量,也发挥着现实的救济效用。
有车一族“双闪行动”,免费接客回家;热心供给避灾临时住所,提供食宿;转发求救信息、救灾进展;鼓励救灾者,悼念逝去的生命……在转发、评论中,微博成了彼此救济、守望的平台,成了爱心蓄势迸发的容器。网民们慷慨施援、各尽所能,用充满切身体感与关怀的微博,拼接成大爱的拼图。
不只是民间互助,许多政务微博也高速运转:北京消防、平安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在暴雨期间,共发布754条微博,转发达50余万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救灾工作的透明度,而微博上发布的求救信息,也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更明确的救助目标。
媒体的官方微博也在暴雨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京报的官方微博,一夜发布60多条信息,不间断转发雨情水情和交通信息。
微博的爆炸式、裂变式传播,本就贴合救灾的紧迫性吁求。微博是网民们的“麦克风”和“扩音器”,当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交流反馈,公众的参与热情势必被激发。微博激起更灵活、更广泛的民间救灾力量,让政府和社会救灾渠道更宽广、更高效。因为微博提供线索,房山的数百名村民得以很快获救;因为“捎你一段”的微博互助,好多乘客免于被困。可以说,微博填补了政府救灾触角的诸多“盲区”。
见证就是力量,微博串联起人们的眼球,让其聚焦于救灾现场,这也会助推救济的步伐。碎片化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了窥探灾情的窗口,也给他们参与救助提供了通道。在伸手救援中,网民们不再是“局外人”角色,也成了行动者,和那些遭受水患的百姓心心相连,成了命运共同体。
当然,微博的工具性,总是依附于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向度上。正是民众的爱心集结,在微博上凝结成了一股强劲的人心暖流。
□佘宗明(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