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如果提前收到一条政府部门发来的温馨提示“今晚有暴雨,请最好不要出门”,是不是一些暴雨中的悲剧能够避免?北京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但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纷纷回应表示“没有技术难度”。(7月23日《北京晨报》)
尽管公民精神、“北京精神”在这场暴雨中有很多闪光点,但从逻辑上来分析,先有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后有公民精神闪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公共服务的不足“逼”出了暴雨中的公民精神。因此,我们更应该多些反思和追问,譬如,城市公共服务究竟有哪些短板,谁该为这场暴雨带来的巨大损失担责?
就拿气象预警来说,尽管气象部门称,暴雨预警信息最早在21日上午9点30分已发布,后又根据情况变化逐步调整级别,而且预警信息在发送给北京各部门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手机(可能是付费用户)、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渠道向公众进行了发布,但是,仍与公众的期待有很大差距,譬如,手机短信是传播效率最高的一种预警方式,但却没有利用这种预警方式,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市民未收到预警信息。
气象部门的解释是,尚存技术障碍,即北京人口特别集中,气象部门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如果接收到短信时灾害天气已经结束,预警也没有意义了。”这种理由难以立足。如果从21日上午9时就持续发布短信,技术障碍是否就可以克服?如果气象预警短信中提醒市民互相转发,或者与电信企业合作,技术障碍显然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最新消息是,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相关负责人均否认群发短信存在技术障碍,并称此前已配合市政府运用多次。可见,气象部门有说谎之嫌,有推卸责任之嫌。
真实原因恐怕是,气象部门应对极端天气的机制不够健全,财政对气象预警投入不足造成技术障碍,当然也不排除有限的短信发送能力服务于付费订购气象信息的用户。此前,在其他城市就出现过气象短信“嫌贫爱富”的现象。因此,就短信预警缺失这个问题,不仅气象部门需要深刻反思,有关方面不妨也进行调查,追究失职者的责任。
事实上,身在北京能经常感受到北京的温暖,例如,在重大节日来临之前,北京市政府或公安部门会通过手机短信问候市民,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防灾。但遗憾的是,在特大暴雨这种重大灾情来临之前,温情提醒短信却消失了。笔者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应急管理能力不足。气象部门表示,北京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建成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短信),面对频现的极端天气,还需等三年吗?
无论从政府还是从运营商角度考虑,如果能及时免费向手机用户提前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不仅是为社会责任加分,而且更是一次划算的形象广告。我就不信了,在暴雨来临之前不见气象预警短信,却能看到不少垃圾短信,难道说气象部门的短信终端发送渠道还不如垃圾短信发送渠道?
(北京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