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反腐倡廉须“破心理之大敌”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10: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民航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孙轶超

  《民航廉政读本》指出,我们在加强制度反腐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反腐倡廉的心理建设。笔者认为,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治标须治本,只有把制度反腐与心理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来自觉抵御腐败思想的侵蚀,才能警钟长鸣、拒腐防变,取得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缺少执法和守法的传统”,“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高低。人类要把自身从不完善中解放出来,不能依赖于某种外在的力量,而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考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心理建设对于建国方略的实际影响。他强调:“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他认为,信其可行,移山填海也能成功;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也遥遥无期。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正因为如此看重心理建设,孙中山先生强调“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

  从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性看,孙中山先生的“破心理之大敌”思想与明代学者王阳明的“破心中贼”的心学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阳明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出了天下得以长治久安的大计,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针对当时言行不一的社会风气,以及口讲圣贤之学,而实求私欲功利的情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他一再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知行合一”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故而阐发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为学宗旨。从孔孟儒学到王阳明心学,中华文明历来十分重视道德自主、道德自律的精神传统,强调人对良知的自觉有着更大的价值 。在当今反腐倡廉的工作中,这是极具启发性的文化宝藏。

  在《民航廉政读本》第九章中,作者明确提出了“慎独”、“自省”等概念,指的是要设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包括自省能力和自控能力,唤醒自己的政治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从而深刻领悟“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一权力观的真谛。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是古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慎独”原意为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言行也要谨慎不苟。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在“人情场”、“权力场”中经受磨炼。而要能经受得住这种磨炼和考验,前提就是正心、立志、克己,坚持不懈地实现对物质主义侵袭的自我超越。

  东汉时,时任东莱太守的杨震,有一天因公务途经昌邑,县令王密夜谒杨震,出金10斤相赠。杨震断然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就是历代传颂的“杨震却金说‘四知’”。杨震经受住了重金贿赂的人情考验,他认为给子孙留下清白廉正的名声,也是一笔丰厚的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诸多实践道德修养,实现对物质主义侵袭而自我超越的一个典范。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人杨震作为一面镜子值得我们大家对照自省。

  (作者单位:民航华东空管局)

热词:

  • 心理建设
  • 反腐倡廉
  • 慎独
  • 王阳明心学
  • 杨震
  • 破山
  • 知行合一
  • 逻辑与历史
  • 心理素质
  • 道德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