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一名南水北调移民的崭新生活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09: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农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张培奇 通讯员 贾林伟

  烈日炙烤着大地,小黄狗伸着舌头懒洋洋地趴在村口树荫下,地里玉米已长得一人多高,早播的芝麻也顶起串串白花。

  移民王文华,顾不得闷热忙着摘番茄,汗珠子“啪嗒啪嗒”地滴在绿油油的叶子上。

  3年前,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搬迁至唐河县东王集乡,移民乡亲们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出大路,鱼关村作为全省十大试点之一出了名。

  王文华的淅川老家鱼关村地处丹江南岸,距盛湾镇政府10余公里,是一个深山区移民村。因大山阻挡、库汊阻隔,孩子们上学、大人们创业都成了问题,

  2009年,大搬迁开始了。党支部组织坚强领导,移民乡亲搬迁愿望强烈,鱼关被定为全省移民的试点村,为大规模移民搬迁探索新路子。去年夏天,移民新村建成,鱼关村百户人家跨丹江、过县城、走高速,顺顺当当迁入唐河新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王文华率先给全村老少爷们“做个发展的样子”。刚搬到新家,大家天天吃菜是个问题,另外,从移民新村步行到集镇,也不过十来分钟的路程,大棚种菜是条发展致富的路子。

  心动更要行动。王文华从淅川老家亲戚那里借了两万元,特意选在村口处3亩地建起4个大棚,种上有机蔬菜,用鸡粪、牛粪做底肥,深翻地、细耙埂,他带着家人忙个不停。2010年春节前,王文华就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光番茄就卖了近万元,还不说那些丰收的茄子、芹菜了。

  “‘山晕子’也会大棚里种菜。”王文华闯出的经验,让村里庄稼老把式们自信起来。在老家,他们都是种地好手,山上撒芝麻、绿豆,河滩种花生、苞谷,就是没在这么大一块肥田里耙细埂种蔬菜。

  移民朱建会紧随其后,别具一格地搞起了立体养殖,引来清水建起池塘,塘里养起丹江大鲤鱼,四周分门别类栽上时令蔬菜,圈里是正在育肥的架子牛、大肥猪,粪便就是最好的有机肥。

  30岁的王合国,他拍得了村里养殖场的经营权,正在筹备建设一百头畜位的养牛场专职育肥。

  搬迁快三年,鱼关移民发展形成了“3个三分之一”的格局:三分之一搞养殖,村里50头以上的养猪场总共16家;三分之一在家搞种植,已有15个塑料大棚;三分之一出门打工学技术,积累资金返乡创业。

  王文华以实干、为民被人称道,成为新世纪大搬迁中全市乃至全省的新闻人物。

  然而,荣誉背后总有付出的辛酸。整村搬迁,举家迁徙,对于试点村的党支部书记,这无疑就是一场战役。在当时,王文华回到家里,不是换衣服,就是取东西,时间到了2009年收麦天,这是鱼关人在故土最后一次大丰收。男人帮不上忙,妻子王改秋累倒在自家的麦田里,等王文华回到鱼关,她已撒手而去。

  王文华,人真牛!段付芝是在县电视台节目里见过他的,并打心底里佩服这个丹江汉子。

  去年农历七月二十六,63岁的王文华在移民新村,迎娶了这位“爱笑的新娘”。听说记者来访,段付芝在爽朗的笑声中拿出“绿箭”口香糖,连称“见笑,见笑”。看得出,她与王文华的这次婚姻真的很幸福。

  如今,王文华常在人前拍着胸脯说,如今的鱼关是稳定的新鱼关,是发展的新鱼关,也是正朝着新农村迈进的新鱼关。

  他知道,移民的路是走出来的,而且会越走越宽。

热词:

  • 王文华
  • 盛湾镇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移民搬迁
  • 移民新村
  • 架子牛
  • 绿箭
  • 底肥
  • 番茄
  • 种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