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谁来帮公众看好政府钱袋子?
政府预算体现着公众的授权与限权过程,它的逻辑起点是:政府的每一分钱都来自公众,因此要受到公众约束。而在一个缺乏这种约束的现实中,政府官员与民众都会出现“财政幻觉”——官员以为财政资金是“自己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民众也认为反正这钱不是我的,他们想咋用就咋用,轮不到自己说话。
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强化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和公众对预算的参与和监督,是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切的改革内容,也是这次预算法修订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预算只有全面、充分地向社会公开,才能为人大和公众对预算的监督提供最基本的“素材”,也才能促使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严格规范各项收支行为,最大限度防止政府收支中的腐败交易。
预算法修订不能让民意走过场
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是国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近些年来屡屡提及的年终突击花钱、私设小金库,还是税负过高、国富民穷,还有那些脸面工程、政绩项目,其背后皆与《预算法》的失灵有着密切的关系。预算法修正案中哪怕一个小小条款的改动,既可能让财政资金走向正轨,也可能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在我国,由于民主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地方民众和市场对政府预算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地方人大的实际监督力度也远远小于法律所宣示的,预算执行失之于软、失之于松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此次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也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预决算,旨在从法律层面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真实公开的辩论比征集意见更重要
民意不只是被征集的对象,任何公共政策或法律,都应该经过人民同意。民众意见和人民同意还不能混为一谈。征集民意不只是一个程序或阶段,实际上是人民参与政治的形式。然而,我们能够看到,一面是大张旗鼓地公开征集民意,另一方面,作为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体现人民的政治主体性的“两会”,却很少能见到激烈辩论与意见交锋。这无疑不算是正常现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你还在为“三公消费”的巨额开支而愤愤不平时,当你还因为政府的投资效率过低而充满疑惑时,你可曾想到这些支出是可以被控制的?
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在一个间接税比例过高的国度里,我们的每一笔消费都隐含着赋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真真正正的纳税人!连乞丐都应关心预算法,你(此处省略三个字)还好意思打酱油吗?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