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矫枉必然过正: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03: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方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陈理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的历史,对银行业的认识有多次矫枉过正,数度发生群体性错误。

  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的90年代。当时深发展的靓丽表现引发了对银行业认识的第一次群体性错误。深发展虽是高成长股的典型,但在盲目乐观的思想主导下,导致1999年底浦发银行上市高开29.5元,并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熊途。

  第二次发生在2005年-2007年。以招行、浦发、民生为代表的银行股股价近十倍的上涨,再次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招行股价曾达到市盈率30多倍,市净率6倍多。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股调整了五年。

  第三次就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房地产泡沫、银行业的周期性、利率改革和高杠杆的风险暴露等因素,导致银行的股票市值接近甚至跌破净资产,动态市盈率低至5倍以下。

  而笔者认为当前股价已经反映了上述预期,而且偏离了客观的轨道。

  第一,关于房产泡沫,虽然十分危险,但应看到国家已找到了控制方法。另外从银行压力测试看,即使房价下跌30%左右,风险依然可控。中国的房产按揭贷款和美国次贷不一样,抵押比例高。

  第二,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虽的确隐藏着较大风险,但银监会介入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三方签协议,在发展中将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关于经济下行带来贷款不良率上升的担忧,笔者认为有此担忧是正确的,但市场估值已经完全反映了这些担忧,担忧过头也是错的。笔者曾按照巴菲特的方法,对几家股份制银行做过压力测试,即使在经济危机的极端情况下,贷款不良率达到10%,不良贷款中的坏账损失率(包括被放弃的利息)达到30%,银行的税前利润和不良贷款准备金两道防线完全可以覆盖其损失,不会导致第三道防线即银行股东权益的损失。

  第四,关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市场的担心虽有道理,但其中亦不乏误解和担心过头之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性的。况且,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导致息差降低,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就可以看出。而银行也会主动地进行创新和业务模式的转变,来提高贷款收益水平。

  此外,判断银行是否值得长期投资的标准,不是看短期的股价表现,而是看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否利于形成护城河,并且看其护城河能否转化为较高的获利能力,即长期平均ROE能否保持在15%以上。只要没有特殊状况,银行业就是个好行业,值得长期投资,巴菲特对此早有表述。

  当然,不同银行之间的获利能力已经开始分化,银行很可能不再是一个持续高增长的暴利行业。但长期看,银行业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周期成长性的行业,目前银行业的估值仍然是低估的。最重要的是,银行不是谁都可以开的,就凭这点,银行相对其他行业就有很宽的护城河。

  (作者系上海实力资产管理中心总裁)

热词:

  • 银行业
  • 群体性
  • 银行股
  • 动态市盈率
  • 房产泡沫
  • 矫枉
  • 护城河
  • 深发展
  • 招行
  • 贷款不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