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 徐 玢
炎热的八月,人们的目光似乎都被远方的风景所吸引。地球的那一头,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正在召开,全世界人们都在为奥运赛场上的体育健儿们欢呼呐喊。而上亿公里外太空的一场“登陆”,同样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北京时间8月6日,耗资25亿美元的美国“好奇”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与奥运热相比,这股“好奇”号热毫不逊色。从“好奇”号降落,到发回第一张照片;从“好奇”号的内部结构,到登陆火星背后的故事……在微博上,与“好奇”号相关的消息后都跟着长长的回帖。有网友评价道:“这些都是不是机器,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坚实步伐和情感归宿,惊心动魄的火星之旅是人类的勇气和好奇的探索之旅。”“好奇”号登陆带来的科学热潮着实让人兴奋。
这种对科学的狂热关注并不罕见。就在上个月,疑似上帝粒子的发现同样引发了一股科学热潮。上帝粒子是什么?人类离最终发现上帝粒子还有多远?上帝粒子会给物理世界以及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化身为追寻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上帝粒子是网络上最热的词汇。
科普难做,很难让公众对艰深晦涩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这大概是长期以来科普界头疼的问题。而“好奇”号、上帝粒子所引发的科学热却告诉我们,以合适的方式激发公众的兴趣是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一步。外太空探测向来是公众兴趣浓厚的话题。而此次公众对“好奇”号的关注尤为热烈,其中的原因离不开美国宇航局模拟“好奇”号口吻发布“推特”信息。一条充满趣味的信息挑动了人们的好奇心,再加之网络传播的扩大效应,很快有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热烈的讨论中。
之前公众对上帝粒子的关注也是如此。虽然粒子物理对于大部分公众来说显得高深莫测,欧洲核子中心的新闻发布会却让更多公众一起分享这一神圣时刻。此后科学家轮番上阵,为公众解疑释惑,使这一本来远离生活的科学话题变得生动起来,也因此带来了一场公众乐于参与的科普演练。
也许有人会说,无论是火星探索还是粒子物理都是极其深奥、复杂的话题,如此看似热烈的科普演练实际并不能让公众对其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其实不然。科学普及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公众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从这个角度说,这些能引起公众兴趣和参与热情的科普演练当然是一次成功的科学普及。
建设创新型国家,公众科学素质都是微观、具象的重要指标。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中国科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公众乐于参与的科普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