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在被爆出葡萄酒中可能有“农药残留”物质后,A股上市的张裕股价急跌,这是继古越龙山“致癌”风波后,国内第二家陷入食品质量安全风暴的酒类上市企业。而张裕公司的回应是,“酒没有问题,怀疑这场风波有幕后黑手,质疑报道存在诸多可疑之处。”(《国际金融报》,8月13日)
这次是张裕葡萄酒,下一个又是谁呢?我们无法预言未来,但 “烟台苹果”农药残留的疑云似乎还未完全散去,短短几个月,烟台的两大地方品牌已先后“中枪”。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很多食品企业而言,质量安全就是生命线。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幕后是否存在黑手、媒体报道是否客观”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三个问题,如果确实超标了,就怀疑是否存在恶意竞争;如果没有超标,那就指责媒体曲解标准。面对质疑,很多企业口风甚紧,生怕漏一点话柄。当然,在经济利益问题上,企业有理由争辩,甚至有理由推诿。
不过,争辩和推诿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包括张裕公司在内,很多食品企业不能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出现问题便“一概否认”。事实上,所有食品黑幕都或多或少的反映着尴尬的现实问题。原料供应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但很多企业无法保证原料的可靠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向散户收购原料来弥补原料供应紧张的难题,成为很多行业的“潜规则”,这一点,对于乳品企业、酒企,包括石油化工行业均适用。
现实的问题是,在烟台,不论是种苹果还是种葡萄,都谈不上“产业化”,普通农户的生产过程不规范、违规用药等问题无法完全避免。如果原料葡萄的供应链出现问题,那么一个个散户就成为张裕的“定时炸弹”,不管质监部门检测的是不是张裕的酒,食品安全管理的漏洞是客观存在的。
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个现象,只能从生产组织方式上实现“现代化”,建立农产品的可追溯机制,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套质量监控体系,而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张裕葡萄酒作为传承百年的民族品牌,历经风雨而不倒,肯定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现实问题不能用“一概否认”来解决,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头等大事来抓,规范流程、严格标准、完善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舆情信息、合理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存在的问题。
“一概否认”并非打消公众疑虑的上上之策,“适度反省”方是重建信任的英明之举。食品企业应向公众传达完整的信息,要检讨“个别”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同时,补上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短板。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确很难,但只有重视防微杜渐,才能避免因小失大;只有辩证的还原真相,百姓才能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