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北上辽宁,话题自然绕不过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振兴,今朝收获,辽宁调整转型的做法、经验哪些值得借鉴?
铁西是沈阳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一度被称为东方的鲁尔。今日,40平方公里的铁西老区,工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疏朗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高楼、流光溢彩的闹市。只有几处工业雕塑,告诉人们这里曾有的工业辉煌。而在毗邻的铁西新区——上百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则集中了一批新兴企业。
老区活了,新区强了,得益于发展空间的优化。2002年,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享受市级管理权限,实施“东搬西建”,将工业企业搬至开发区,老城区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利用土地级差收入换来的巨额资金改造升级老企业,成功破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铁西先后搬迁企业239户,获得土地收益140多亿元。沈阳机床集团由原沈阳三大机床厂重组而来,2005年出让老厂区土地获得19.8亿元收益,政府全部给企业,没新增一分钱负债就建成比老厂区大几十倍的新厂。改造升级,一大批老企业焕发青春,铁西成为东北首个“千百亿”经济强区。
老产业多,消极看是包袱,积极看是优势。辽宁扛起技术改造大旗,产业还是那个产业,方式已不是那个方式。
进入本世纪,国内数控机床市场急剧扩大,但关键部件的 “瓶颈效应”愈发明显:不管本土企业造多少台数控机床,数控系统都必须进口。沈阳机床集团经过五年自主攻关,2011年飞阳G系列数控系统研制成功,给数控机床安上了“中国大脑”。今年4月,又成功搭载ETC系列产品,赋予数控机床以高度智能。
“我们就是在和世界强手掰腕子过程中追赶上来的。谁强,我们就瞄准谁!”董事长关锡友说。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22倍。
如今,沈机、沈鼓、北方重工等6家百亿级企业被誉为铁西六朵“金花”。“金花”绽放,还与战略重组、强强联合密不可分。
前不久,国内最大的直径12米盾构机在北方重工成功下线。由沈重集团、沈矿机械重组的北方重工,2007年成功并购法国NFM技术公司,从而形成沈阳和里昂两个世界级研发制造基地,实现了盾构机核心技术的融合转移和再提升。
支持企业发展,辽宁频出大手笔:每年安排7亿元技改贴息资金,对并购海外和省外科技型企业分别按并购额给予20%、5%的奖励,2011年就奖励53个并购项目共计3.26亿元。目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06年的25.6%增加到31.8%,稳居辽宁第一支柱产业。
渤海和黄海簇拥着辽东半岛,在南段交汇处形成一个角,大连就在角尖儿上。站在大连湾远眺,一年后,国内最大的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将从这里迁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轴心的长兴岛上打造世界级新船厂;脚下,国会中心、邮轮码头加快建设,一片“钻石海湾”正闪亮梦圆。
“重新想象这片海”,路旁彩旗和街头招牌上闪现的这七个字,预示着大连产业重构的战鼓越擂越响。据介绍,未来10年,大连现代服务业比重每年将提高3至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60%。借力这轮产业重构,大连正在从重化工业城市迈向现代服务之城。本报记者 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