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5月以来,成了光伏行业的多事之秋。
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重组等各类消息不绝于耳、经常见诸报端。而近期,尚德电力、诚兴光伏两家企业分别又因“担保”操作不到位、被担保公司面临破产,使得公司运营、资本市场表现等受到极大影响,又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光伏企业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的忧虑。除了担保环节频频告急之外,其实在交货信用期、负债、现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现都令人堪忧。
担保之祸
企业之间的“担保”或“互保”,在光伏行业并不鲜见。而担保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财务影响,则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低迷、各公司资金严重匮乏后,暴露的更加显著。
此前,尚德电力(STP.NYSE,下称“尚德”)的反担保借款“子虚乌有”一事,令尚德的公众股东及大型基金连续抛股,一度令该企业的股价连续3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华,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诚兴光伏”)控制人李飞突然跳楼,而这也是由担保而起。
2011年,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中间人牵线,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业)获得了诚兴光伏的数千万元担保款。但公司经营不顺宣告重组,为其提供担保的诚兴光伏也备受牵连。
记者了解到,诚兴光伏今年订单不足1亿元,利润预计有10%,但可能仍难以覆盖2000多万元的担保连带责任。
一位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层向记者介绍,担保、反担保都是为了保证相关项目各利益方的投资及借款不受损害。以往,反担保额不会占企业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营业额。但现在则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资方在批复费用的时候,需较高,甚至与项目同等价值的担保额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亏损幅度也不低,担保环节一旦出问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受影响的就是公司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
信用期拖长
某太阳能企业副总经理张先生告诉本报,现在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担保,而是信用期实在太长了。“打个比方,以往我们在和客户谈一桩生意的时候,我把光伏电池组件发给他之前,他会从银行调出30%左右的资金作为预付款;现在呢,我们是需要不断发货给对方,对方才发还一个信用证,作为付款凭据。”
凭据有了当然好,但问题在于,现在信用证时限是越拉越长,“我们通常拿到的是150天即5个月的信用证。”他告诉本报,据他了解赛维公司的信用证时间高达200天以上,“因而这也是赛维资金周转不够好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