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和孙雁鸣船长一起在三条船上共过事。
时间最长的是现在的“海洋六号”,最短的是“探宝号”,其次是“海洋四号”。
我们相识是在“探宝号”,那时他任了几天见习大副,我是个刚毕业毛头小伙子。我们真正共事是在2007年初——那时,他已考取船长证书,到探宝号担任大副。
初到这里,他不太适应。他经常和我们这些“老探宝”一起探讨操船、指挥护航船、规避危险障碍物等作业要点。我们配合很默契,都学到乐不少东西,遗憾的是2007年底,因为工作需要,他调到其他船任职,我们的合作暂告段落。
第二次和孙雁鸣共事在“海洋四号”。2008年底,刚考过大副证书的我到“海洋四号”任见习大副。这回,轮到时任大副的孙雁鸣领我上路了。
“海洋四号”的作业方式和“探宝号”完全不同,主要进行地质取样为主,辅以海底摄像、海底拖网等调查。这些作业方式,是我没有经历过的。由于经验欠缺,刚开始几次停船,速度控制得不很理想,结果离预计位置有偏差。为此,孙雁鸣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还亲自给演示操纵要领。经过几番实践操作,我终于悟出了一些窍门,掌握了操作要点,将船顺利停在预定位置。
年底,孙雁鸣以杰出表现,晋升“海洋四号”船长,成为当时船队最年轻的远洋船长。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出海生产任务。2009年6月,他被派到“海洋六号”船,我和孙雁鸣在的第二次合作画上圆满句号。
第三次共事是在“海洋六号”。2009年10月,我很荣幸被选派到上海接船,担任海洋六号的首任二副,和时任大副孙雁鸣又一次携手。
“海洋六号”船交付使用后,我们留在海洋六号工作,配合越来越默契,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拍档。2010年底,“海洋六号”船首次进坞修理,当船到达菠萝庙船厂时,需要在船坞边上的只有不到200米宽的江面掉头。在没有拖轮的协助下,孙雁鸣利用“海洋六号”的良好的操纵性能,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原地旋回掉头。
他在分析气象资料方面也颇具经验。2011年4月,“海洋六号”在东沙海域执行生产任务,多次遇到强冷空气的影响,不得不中止作业到附近的南澳岛避风。当船抵达台湾浅滩附近海域时,海上的风力增大到7-8级,船舶摇晃非常剧烈。有了第一次经验教训后,之后几次冷空气,孙船长果断下达避风命令,在大风到达之前抵达锚地避风,既减少了船舶的风险,又增加了人员的舒适性。
一晃在“海洋六号”工作3年了。孙雁鸣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加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