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股票315公司观点人物科技理财专题直播

经济“新常态” 发展新期待

观点 央视网 2014年08月20日 15:1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鲁宁

  最近一段日子,“新常态”一词成为网络大热词。国内国外,针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热议在大众传媒和各类新传媒的版面、频率、频道、视频、音频中一波波呈现。

  “新常态”一词,今年5月首次出现在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表述中。上月29日习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提及“新常态”。他提纲挈领地告诫全党、全国和社会各界,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把脉发展新变化,顺应发展新阶段,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月上旬以来,央视结合经济“半年报”对中国经济呈现的“新常态”连发数组解释性新闻述评,配发专家访谈,地方访谈和企业访谈,让各类央视受众均对“新常态”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应当说传播效果十分显著。                    

  央视就“新常态”所作解释性评论和访谈虽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侃侃而谈,但更多着墨于宏观表述。在微观层面,也即在民间层面尤其是企业界层面,对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生产、生活所呈现的新变化之感悟,虽未必能概括出和提炼到“新常态”之崭新经济术语之层面,但对变化却也如感同身受般可触摸。

  以民间视角,“新常态”首先表现为人们看待经济增长数据的心态之变。去年之前的前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9.7%,去年至今若以季度作为观察坐标,中国经济连续6个季度的增幅始终在7.5%左右上下波动。尤其是经历了今年前二个季度的波动,人们对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中速增长阶段,从观念到情感已逐步接受。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幅7.4%,再据本月上中旬起陆续公布的7月份数据作趋势判断,今年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幅当不成问题。

  进入本周,中国经济十年增量积累相当于打造出三个英国的说法在网络上流行。笔者想说的是,这不是调侃博笑的段子,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从现在起到2020年,只须保持年均7%左右的经济增幅,中国经济新创造的增量(不计入存量)还将再打造出三个英国来。若说如此比喻尚显抽象,不妨改用另一个比喻--若今年经济实现7%以上的增幅,年度新增经济总量即可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94年中国经济之年度总量。

  拿国家与国家对比若仍显宏观了点,那么拿江苏省这个中观与土耳其比,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土耳其是欧盟国家,可归类为发达国家阵营,其2013年的年度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17位。可就这么着,它去年的经济总量尚不及中国江苏省一省的经济总量。

  如此这般,咱们中国人,当然不必--乃至完全没有必要再过分地纠结于经济增速,而注定要更加在意经济增长之质量。这无疑为结构调整、消解前30年粗放式高速发展伴生的各种经济疾患,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民意共识”来。

  调整仍然艰难,升级已成大势;调整依然疼痛,效果日趋显现;调整必须加快,共识已然筑成。分析今年前两个季度数据,消费贡献超过投资贡献约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领跑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经济增长开始摆脱单一的投资依赖,消费、投资、外贸结构向趋于合理转变,在淘汰“三高”和过剩产能势必减少经济生出的前置条件下,国内就业岗位不减反增,上半年已实现全年就业目标近七成。高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超过一般制造业增速近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创7年来同比最大降幅,无论是实际层面还是人们的心理感受,各地雾霾肆虐的势头开始趋缓。

  “新常态”带来了一系列多年求之不得之新变化:

  “稳增长”理路和方法出现了“双变”。针对调整伴随的强烈阵痛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放弃了沿用多年、数度轮回的强刺激做法,由过去的总量调控改为“区间调控”,投资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喷灌”和“滴灌”;投资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面投”改为精准式“定投”;投资更加注重向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倾斜。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异“性价比”和深不可测的市场前景,已对各地政府和各类投资主体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对各地形成了越来越强有力的调结构、促转型的内生动力、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在这个过程,上海渐成国内调结构、促转型成果初显的“新标杆”。若论GDP增幅,上海连续在全国垫底已达4年,但若论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上海则连续4年领跑全国。连续数年,上海一般制造业产出不断萎缩,但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幅十分“惹眼”。反映到地方税收上,上海的税收增幅在全国一路领先。今年上半年,上海税收增幅已超过全国税收增幅近一倍。由此,上海已基本摆脱了对“卖地财政”的长期依赖;由是,上海开始走上了“以质增效”、“以效促质”的新征途,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颇有说明力和借鉴价值的“上海版”。

  外贸始终是过去、现在、未来数十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最近两年,外贸“提质增效”势头也日趋明显。今年以来单看数据,除了昨天公布的7月份外贸增幅达到14.5%,其余6个月外贸增幅尤其是进口增幅似乎十分难堪。然而,若换成多维观察视角,情况则别样洞天。

  由于宏观投资从“面投”改为了“定投”,国内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品需求大幅压缩,拉动国际市场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走低,举例来说,全球铁矿石约六成出口中国,价格年年“暴涨”,但今年上半年价格跌幅达14.3%,为中国进口节约了大量“冤枉钱”,还为稳定国内外物价做出了“另类贡献”,继而又为国内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开拓出新的使力空间。

  如果把国际大宗生产资料普遍降价因素考虑进去,中国进口增幅着实不低。又由于国内产业升级成果初显,高新产品、成套装备、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拉动出口综合利润率提高了约1.4个百分点。直观看待1.4个百分点似乎不够过瘾,但积累它个七八年,数字定当十分可观。

  政府带动简政放权成为“新常态”之显著新亮点。减掉和下放了多少审批先不说,还有多少审批该削减取消也不言,单单品味一组数据就颇让人感慨: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593万户,增幅16.71%,增速同比提高8.41个百分点,实乃多年所未闻。

  就在笔者撰写此文时,国家发改委对12家输华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高达近13亿元人民币的反垄断罚单刚刚落地。接下来,包括日系、德系、美系在内的外资车企及它们在中国国内的经销渠道,都将因它们长期对华实施价格垄断违法行为接受中国法律之惩罚。这同样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之内涵,包含依法治市、公平竞争、内资外资企业一律合法经营、一同享受国民待遇等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技法日益娴熟,自然会告别20多年来不同程度的“内资外资差别化对待”,进入企业不分“内外”、不问出身,均依法严格监管并保障合法权益的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对内资、外资企业施以相同法度的反垄断也将步入常态化,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有机组成。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主动放弃粗放式、外延式、数量型发展模式,致力于精准式、内涵式、质量型发展模式,笔者以为,中国各界为这一历史性转型所作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已受到国内舆论的充分认同和国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新常态”既是中央对经济运行新态势的重大战略判断,亦是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营的新特点。概言之,除去中央宏观决策因素之后,在微观层面,“新常态”由改革释放动力、结构调整释放助力、民生改善释放潜力共同促成。当前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以上“三力”远未充分释放,经济“新常态” 远未定型,继续致力于“新常态”的巩固成型,正是亿万民众对未来国家发展的新期待!

  • 央视新闻
  • 央视财经
  • 央视军事
  • 社会与法
  • 央视农业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