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首页资讯股票315公司观点人物科技理财专题直播

“新常态”:抓住机会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观点 央视网 2014年08月22日 10:3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胡波(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前,“新常态”的概念已为国内外经济学家们所热炒,其最大特征就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只是这一提法在政策界和学界都远未形成共识,在中国保增长和调结构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的时候,有关未来中国经济该如何走的分歧也越来越尖锐。

  习主席的此次表态无疑给有关新常态的争论定了调,指明了方向。核心思想就是中国有信心适应长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并与先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决裂。其中,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又是重中之重,它既是新常态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主要实施路径。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加工厂,规模无人能敌,但却不是一个创新大国。例如,中国是智能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可是这些产品的设计及工艺创新大都不是自己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科研体制问题、创新环境问题、后发困境等,然而归根结底,是粗放经济模式衍生出来的问题。大规模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长期压制消费增长,大量的热钱涌进市场,却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当房地产的价值每年成倍疯狂增长的时候,当资本市场急剧变动带来巨大投机空间的时候,实业投资的回报率已远远比不上虚拟经济和房地产为代表的“土地基建”经济,又有谁会专心搞研发搞创造?

  新常态思路下,“中国制造”开始迎来新的机遇。首先,抑制各类投机需求。一旦资本对政府强刺激和救市的期望落空,整个市场将开始走向理性,资本开始向实业倾斜,这使得实业融资变得更加容易,也更有余力进行研发和创新投资。其次,改变竞争模式。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会使一些行业伤筋动骨,自动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进行产业升级。最后,有助于地方政府形成长线预期,进而更主动的当好市场的服务者。大项目、大工程、大资本和土地财政曾是地方政府快速提升GDP和政绩的战略工具,而既然中央能够容忍较低速度的增长,也就意味着不会再将GDP作为地方官员单纯的政绩考核指标,这种粗放的投资拉动模式也将逐渐寿终正寝。地方政府将回归理性,回归本位,有利于刺激“国退民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以平常心看待经济增长速度,以理性而长远的方式对待经济结构调整。果如是,“中国创造”将指日可待。

  • 央视新闻
  • 央视财经
  • 央视军事
  • 社会与法
  • 央视农业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