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童媛春 《石油真相》作者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俞家栋 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冯连勇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马小军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节目导视:
十几年来,他是一位言语不多的找油人,“我在渤海干过19年,渤海研究院档案馆的资料我都看过。”
同事眼中,他是痴迷的工作狂,“我经常有的时候路过他办公室的时候,他的加班的状况是非常疯狂的。”
他是油气勘探这场赌博中最大的赢家,“我承认我的运气并不是很坏,但是更多的是一种付出。”
主持人(陈伟鸿):
好,谢谢各位,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对话》。
现在这个油价是常常都在涨,有的时候你看着越来越贵的油价,心里真不是滋味。前两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这个油价如果未来继续噌噌噌地往上涨的话,咱们以后自己去找油。我觉得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像今天现场这么多的观众,你想像当中这油怎么找?
观众:
我个人印象当中,石油多出产于海洋或者是沙漠,另外一个,我觉得地球上既然能形成石油,其它的星球也可能形成石油。
主持人:
那你现在如果有可能的话,你第一个去的星球,去找油的星球应该是什么星?
观众:
我想应该是火星吧。
主持人:
到火星上去,好,我们欢送一下这位火星来客。来,旁边这位女士。
观众: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王进喜那个激动人心的形象的话我现在还有,但是现在我就觉得,这种人物怎么就不见了。
主持人:
缺了王进喜咱们就找不到油。
观众:
对,因为这个消息太少了,所以这样的企业也没听说过。但是在前阶段我听说,在内蒙找到了天然气,我觉得内蒙那么大的地方就没有石油吗?
主持人:
所以您打算到内蒙去找一找。
观众:
对。
主持人:
这位专家刚才也举手了。
童媛春(《石油真相》作者):
石油界的一个老领导曾经高瞻远瞩地提出过,说如果说我们的前期的勘探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产量最大的竹竿如果插到那个油田上,石油就冒出来了。
主持人:
哎呀,太激动人心了。但问题在于说这个竹竿往哪儿插,这个是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
观众:
我认为前面这个师傅讲的,就是油竿插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喷出油田。
主持人:
您的称呼太亲切了,前面这位师傅,咱们都是油田上的朋友。
观众:
这样的话我希望他的油竿插到我们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或者是克拉玛依大油田。
观众:
我个人是做古建筑的,因为在古建筑里面,要是想去找这个文物的话,是用洛阳铲来找,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找石油,也可以用这种洛阳铲的办法找一找。
主持人:
你这也是一举了得,考古和找油两不误,这个建议不错。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刚才这些问题背后的标准答案,今天我们为大家请到了一位非常权威的人士将会为大家来做解答,他刚刚荣获了全国杰出的技术人才的光荣称号,而且我要告诉各位的是,从建国以来我们海上石油的一半都是他找到的,他是谁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播放短片)
解说:
他叫邓运华,经他发现的油田总计有30亿方,预计可创作经济价值2520亿元人民币,曾经创造中国同期石油储量发现之最,二十一年前,他打破了渤海近三十年没有勘探发现的被动局面,发现了第一个油田。在英、美、法、日等国石油巨头铩羽而归的地方,他却寻到了石油宝藏,至今他仍保持着82%勘探成功率的世界纪录,远远高于全球50%的平均水平。在素有世界上最大赌博之称的海上油气勘探领域他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短短的15年,因为他的发现,渤海油田一跃成为海上第一个总储量超过30亿吨的大油田,预计明年将成为继大气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油田。那么他的找油秘诀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
从现场我们热烈的掌声当中我可以听得出来,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见一见这位找油英雄,到底他找油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现在马上就请出我们今天《对话》的嘉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副总地质师邓运华先生,掌声欢迎。
您好,邓先生。
邓运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
您好。
主持人:
现场的各位对你已经期待已久了,我们刚才从非专业的角度设想了各种各样找油的办法,有没有哪一种办法你觉得挺可行的?
邓运华:
我觉得刚才说的这个,考古的这位女士说的,就是用铲子找油,我觉得对于这种浅层的这种埋藏很浅的油还是可行的,还是可行的。
主持人:
祝贺你,真的是可以做到考古和找油两不误。然后还有好多人准备要奔到火星上去,或者是出海去,反正每天都在外面奔波,这种找油的方式跟你的找油方式一样不一样?
邓运华:
这个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大家也可能以为我们搞地质找油的风餐露宿,背着个包一个榔头。其实我们搞海洋石油甚至是搞陆上石油勘探的话,主要的工作是在室内,那我们是用一种地震波的波形来分析地下的原油。我在这个地方刚好有这样的一个剖面,我们的同事带过来,可以给大家看一下。
主持人:
这个是什么?
邓运华:
我们叫它地震剖面,用人工地震,就是说采集,然后在计算机里面处理的,得到的这种资料。
主持人:
是不是你要在这个地方找油之前,你就先人工制造一点小地震,然后看这个地震的波纹,你就能看得出来?
邓运华:
对,是的。
主持人:
这像是一幅印象派的油画,它怎么就能看出哪有油哪没有油呢?
邓运华:
我们如果是从表面上看,就看颜色的变化,实际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很多的参数,它的波形我们用它来找油。
主持人:
但为什么有的时候别人都找不到油,你能找得到油?
邓运华:
我想吧,我还是善于去打破前人的一些权威的观念和认识,去创新一些技术,然后在一些过去没有找到油的地方能找到油。
主持人:
看得出来,现在82%的勘探成功率,这样的一个世界纪录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创造出来的,在这背后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些做法。我们现在掌声请邓先生入座,慢慢帮我们来解释,好不好。
邓运华:
好。
主持人:
来,谢谢,请坐。
节目一开始我们和现场的观众交流,问一般来说我们到哪儿去找油,有人说到沙漠里去找油,有人说到海上去找油,如果我们从陆地找油和海上找油来说,哪一个难度会更大一点?
邓运华:
应该说在海上找油的难度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它多了一层海水,海水一般浅的有30米,多的到几千米,现在在世界上已经到了三千米,因为在陆上这些实用的一些技术,一些先进的技术,它在海上都没有办法使用,所以海洋找油它的技术的要求更高,这是第一个。还有就是说海上找油,它对经济的门坎要求更高,就是投入也更大。
主持人:
如果勘探一口井有没有油,我们大概要花多少钱?
邓运华:
像在渤海,大概一口井三千万人民币。
主持人:
三千万经过这么多人的勘探,发现是没有油的,那这三千万就打水漂了。
邓运华:
是的,是的,人们形容说海洋石油勘探是最大赌注的赌博在世界上。
主持人:
您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就直接去了渤海。
邓运华:
是的。
主持人:
在渤海这儿找油难度到底有多大?
邓运华:
渤海这个找油的条件在世界上说是算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渤海它本身油气资源确实还是比较丰富,但是有人曾形象的比喻说,它像一个金盘子,就是我们老一辈的地质家,但不幸的是这个金盘子被一个强烈的构造运动给挤碎了,大家叫做摔碎了一个金盘子。更有人形象地说,这个摔碎了的金盘子,然后又被人踩了一脚,而油藏在这些碎片里,很明显,就是说你在这个碎片里找油比在盘子里要难得多。有人形象的说,他说这个真是像大海捞针一样。
主持人:
我觉得说得一点都不假,真的是大海捞针。我也特别喜欢您刚才提到的很多石油前辈他们提出的一个比喻,就是石油可能是造物主落到人间的一个金盘子,但是它打碎了,而且还被踩成了好几个碎片。来,看一看,这个金盘子如今现在都在我的手里。其实我们特别想要跟大家还原一下,在茫茫大海当中要找到这样的一些被踩碎的金盘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大家可以现在跟随着我一块儿来看一看我们今天现场的一个特殊的设置。可能没有人猜得到蒙着红盖头的这里到底是什么,大家现在可以看,一个模拟的海底世界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这些破碎的金盘子它是完全不规律的,在不为我们所知的情况之下就散落到了茫茫大海当中的许许多多的角落,而邓先生要做的事情呢,是找到它,而且是在看不见它的情况之下找到它,大家就知道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其实我特别希望通过邓先生的几次找油经历让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像变魔术的隔物取物的过程里,你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到油的,好不好。
在我的手边留下了四个金盘子的碎片,第一个碎片上写的岐口17-2,这是邓先生找到的第一口油田的代号对吗?
邓运华:
对,是的。
主持人:
现在它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样,是躲在深不可测的大海当中的某一个角落,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邓先生知道,你怎么可以从这当中找到它呢?我觉得非常好奇。
邓运华:
这个油田呢,就是说它是在渤海的西部,靠近这个大港,刚才说是一个金盘子破了,摔碎的金盘子,那这个地方应该是碎盘子里面最碎的一个地方,难度最大的一个地方,那么针对这样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个地区,我们是对这个地方应该说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大量的研究工作。应该说第一次提出来,叫这种断层,它活动的时期,它的强度、密度,还有断层的深度,就是说它控制了这个油气的运移,我这个叫做断裂的成仓体系,根据这个再结合着其它的综合研究方面的成果,我们来钻探勘探发现了这个油田。
主持人:
不过我觉得好像您的运气偏好了一点,刚毕业您就找到了油,别人找了几十年都没找到。
邓运华:
我承认我的运气并不是很坏,但是我觉得找到这岐口17-2,包括后面的油气更多的是一种付出,通过努力付出,我在渤海干过19年,渤海研究院档案馆的资料,从1966年一直到我走的时候,档案馆的每一份勘探的资料我都看过,有的我甚至看过不止一次。
主持人:
其实我觉得每一个人可能在做出成就的背后都会有一些付出,比如说对家庭的关心可能会不会少一点?
邓运华:
有的时候可能是欠缺一些,有一点我印象比较深,就是在当时,我在渤西当勘探项目经理的时候,发现岐口17-2油田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我爱人回了家,我自己带着个孩子,两岁的孩子。春节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把孩子送到了托儿所。当时我们同办公室的一位女同志,她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当时确实是掉了眼泪,并且马上去商店买了一些糖果,让我带回家,我到下班的时候。在托儿所去接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当时整个托儿所里面当天有七个阿姨,就我们家一个孩子。
主持人:
夫人知道您当时的这个举动吗?
邓运华:
这个她不知道,一直不知道。
主持人:
这糟糕,今天她知道了,今天知道了会怎么样吗?
邓运华:
不会的。
主持人:
你会怎么来定义你自己呢?你是一个工作狂吗?
邓运华:
我工作是比较努力。
主持人:
听说是半夜三更,只要是有电话找你,就迅速地跑到办公室跟人家商量事去了。
邓运华:
是的,是的。现场上只要有情况需要的话,无论是什么时间,风雨无阻,就必须要到办公室去解决问题。
主持人:
不过还好,你有绝活,像刚才你发现的这个理论,让你非常顺利的找到了那口油田。现在我的手上还有一个碎片,是岐口17-1。刚才的这个理论是不是可以让邓运华先生一劳永逸,就是不管我的这个碎片丢在大海当中的哪一个角落,他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找到呢?现在我们再把它丢到这个茫茫大海当中,我们只听见了水声,而完全不知道它现在落在了海底的哪一个角落。是不是还用同样的理论可以继续找到这口油?
邓运华:
我们在岐口17-1钻探之前确实是用了这个理论,通过分析认为这个岐口17-1是非常好的,它很可能下面的有油气的聚集形成一个油田。
主持人:
储量比较丰富。
邓运华:
对,很丰富,因为前面讲了一个岐口17-2,它是在1993年发现的,它两个像一对姊妹一样隔得很近,并且很多的资料显示,岐口17-1比刚才说的岐口17-2还要好。
主持人:
还要丰富。
邓运华:
储量还要丰富,油层还要厚。所以在1994年的春节就打了岐口17-1井。
主持人:
既然我们这么有信心就不用打了,我们春节先放假,先庆祝一下春节,然后春节之后再来打不就行了。
邓运华:
当时确实是想来庆祝一把,就在春节的时候能够发现这个储量,因为作为搞勘探的人来说,找到油田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
是不是真的这一次的勘探给这一年的春节献上了一个厚礼?
邓运华:
没有,很不幸,到办公室去看现场发回来的资料,上面写着就是说没有任何的油气显示,就是一口干井,所以我们那一个春节也过得非常非常地低沉。
主持人:
当时会不会不太愿意见人了,那个时候。
邓运华:
是的,这个打完空井以后波是想尽量地少见人,尤其是领导最好不要见到。
主持人:
但万一你们俩就恰巧走在同一条路上,迎面走过来的时候那怎么办?
邓运华:
那就一般的就不说勘探上的事,如果他不主动地提的话,一般地就不说。
主持人:
只是传统地问候一下,您吃了吗,是不是这样?
邓运华:
对。
主持人:
如果他问起的话你会怎么办?
邓运华:
那就简单地说一下,就是说这个井确实跟原来钻前预计的不一样,最后没有打到油气,我们还是把这个学费变成财富,把下一口井打好吧。
主持人:
对你来说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每次要在这个最后的文件上签字,那一刻是什么样复杂的心情?
邓运华:
我们石油勘探,我觉得有点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大夫在做外科手术的时候,开始如果是新毕业的,没有这个经验,没有经历过的话,开始拿着手术刀,可能是有点不敢下手。
主持人:
手会抖。
邓运华:
会抖。但是当有过这样几次经历以后,这个胆子可能大了,也有自信了。其实我们石油勘探同样是这样,开始毕业的时候,尤其是还没有打过井,就要说作为项目经理,第一次签字的时候,第二次签字的时候,确实是感到这个笔是非常非常沉重的,没有这个经验,心里没有底,没有这个自信,但是等到打了一些井,经过了几年,有实力了,但更有成功的比较多的时候,有这份自信以后这个手就不抖了,就没那么沉重了。
主持人:
但是如果心理压力一直那么大,尤其是大到自己有点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说改行?
邓运华:
这个我没有想过,因为我学了一共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七年的石油勘探,我对石油还是很热爱,也很感兴趣。我记得有一个人说过,说这个努力其实只能使人及格,而兴趣能够使人变得优秀,我既然有兴趣,我就能在这方面做得优秀。
主持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落入人间的金盘子的碎片,上面写的是渤中25-1,这个同样也是邓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来,我们现在再把它放到这个浩瀚的大海当中,不过各位可以注意一下这个碎片跟刚才以往的任何一个碎片相比,它都要明显地大了很多,所以我们再猜,如果当它落入大海的这一刻,对邓先生来说,是不是难度小了很多呢?
邓运华:
这比起刚才前面的歧口17-2确实是要大一点,但是要在茫茫五万平方公里的渤海的底下,并且埋藏深度在1500米的底下去找这个,还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你要确定它这个大方向。这个油田的找到其实是在我主持渤海勘探找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在1998年。
主持人:
让我们一块走入一下你的工作流程,看看怎么样来判断这个地方有没有油。
邓运华:
好。这是一张渤海的五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勘探的一个形势图,这个黄颜色的我们叫它凸起,按照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山,那么这些蓝颜色的我们叫作凹陷,那可能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湖泊。那么这些油它有的时候,油田有的时候是分布在凹陷的湖泊里面,有的有可能分布在这个高山上的凸起上面,这个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地区变化都不一样。那作为搞勘探来说,最重要的你是要确定大油田到底是分布在这个蓝颜色的洼子里面,湖泊里面还是分布在黄颜色的这个高山上面。那么通过这一个研究下来,分析下来以后,我认为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我得出了叫做“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的差异性”这个理论。
主持人:
等等,等等,这个理论算不算是机密?能不能在这儿发布?
邓运华:
可以。
主持人:
可以是吧。
邓运华:
这个我在1998年我就专门写过文章,发表在《中国海上油气》上面,我这个就是专门来预测,就是说这个地区到底大油田是分布在这个凹陷里面的深层,还是分布在这个凸起上的浅层。
主持人:
那岂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掌握这个秘诀,都用你这个理论,就轻而易举地可以找到油田。
邓运华:
其实这个石油勘探我曾经跟一个非搞石油勘探的人交流过,我记得是我们当时天津分公司的陈壁总经理,他是搞开发的。他们打了一个比喻,我觉得非常地形象,我一直记得,他说搞石油勘探就跟下围棋是一样的,就是围棋嘛,任何一个人说上两分钟,都会下,反正就是围,围起来,只要围住了那就是我的地方,围住了。但是那个围棋你要成为一个九段十段的高手的话,可能很多人穷其一生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水平。石油勘探我同样认为是这样,要入门,要把它看得懂,可能开几次会就听听报告,也能够知道个,就是说是怎么回事。但是要真正地成为一个石油的勘探家,真正的一个专家,我认为是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才能够找到。
主持人:
现在您觉得自己是几段的高手了?
邓运华:
我也没有想过这个。
主持人:
来,大家来先评判一下,你们觉得是几段高手?
观众:
九段。
主持人:
九段,那就到顶级了,还有超一流,大家的评价很高。邓先生,你觉得是不是到达了九段棋手这个非常顶级的位置?
邓运华:
没有没有。
主持人:
您自己觉得是八段,七段,六段,不能再往下说了,跟你的身份太不匹配了。
邓运华:
我觉得我还是有个七段的水平吧。
主持人:
还是有个七段的水平。
除了您说的这个围棋的这个比喻,我还喜欢另外一个比喻,有人说勘探石油就像是中医在看病。
邓运华:
石油勘探跟中医确实是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就是说石油埋藏在地下一般的是两千米三千米吧,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跟中医一样,也是通过摸脉,隔着皮肤隔着肉看这个,这个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作为石油的勘探要作为一个专家,中医作为一个老中医来说,需要的是一种积累,要时时刻刻地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
主持人:
那您现在应该是老中医了。
邓运华:
是吧,应该说是。
主持人:
您要觉得我这个职称评得不够的话,我得再往上调高一级,您是名老中医。
邓运华:
谢谢谢谢。
主持人:
这个应该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邓先生勘探的这个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就来过了,人家花了六七千万的美金,在这勘探了半天,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说,这儿没油,我们走了,然后您又来了。怎么你就找到油了呢?
邓运华:
当时日本石油公司在这个目标上面打了四口井,四口井可能就将近花了一亿,甚至是七八千万美元,当时他们钻完这四口井,评价下来的储量非常小,只有1227万吨,那么就没有开发价值,放了十五年。那么我是在1997年分析了这个地方的资料以后,看到它有些结论不一定正确。你比如说它原来认为是这个地方的油,四口井的油都是不连通的,相当于一个鸡窝状的,一窝一窝地不连通,所以储量比较小。那么我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我发现这个地方它不是一窝一窝地,然后是连片的,那么我们这个储量,当时就算了4800万方,所以这个是我们的一个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吧。
主持人:
这次在签字的时候您的手还抖吗?
邓运华:
这个时候就那么不抖了。还是有自信的。
主持人:
有自信,这回在等待前方传来消息的时候,心情跟上一次一样吗?
邓运华:
那是不一样的,我们勘探的发现了油后,肯定是最高兴的一件事,比如到家里面以后,一个是喜形于色,家里都知道,甚至是我有的时候,因为很少喝酒,一有这样的发现以后,可能就买一瓶啤酒,就是喝一喝,庆祝庆祝。
主持人:
非常开心了解到了邓先生的一个小秘密,在有这个前方好消息传来的时候要喝一喝酒庆祝一下,再打探一个小秘密,你对数字的概念强吗?
邓运华:
对数字的概念,我真是没有很深的印象,对于这个数字,也不好评判自己强还是不强。
主持人:
那我们现场来做一个实验,看看你对数字是不是敏感。我们就拿刚才的这口油田来说,这是两亿吨的一个储量,按照我们的这个采收率20%计算,大概它可以采到四千万吨的油。
邓运华:
是的。
主持人:
如果一吨是六桶原油,每桶原油是七十美金的话,那么它就可以创造出大概168亿美金这样的一个价值,好了,前面的数字都是我说的,接下来的数字由你来填空,公司因此奖励了你多少钱?
邓运华:
我这个油气的发现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为公司为国家做贡献是我们应尽的一个职责,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刚才说了168亿美金,我记忆当中好像就是有的时候储量发现比较多了,跟大家意思意思发一点。
主持人:
但是下一回还是可以多多的意思意思一下。
在节目一开始,我们有观众在呼唤我们当年的“铁人”王进喜,他们说今天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能够看到王进喜这样的人物,但是今天我觉得在现场是一个儒雅版的“王进喜”,他们一样在为祖国在找石油。其实我想问一问俞司长,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时期,在我们石油勘探领域,有这样两个代表人物,有哪些相似,有哪些不同?
俞家栋(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当年王进喜他说过几句话,印象我到现在还比较深,比如说他说过,要“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光”,我想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他说过要“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保住大油田”,这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这种精神我们在今天的新一代的,包括邓总在内的杰出人才身上,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而且在很多方面是发扬光大了。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不同的地方,当年王进喜他凭着自己的一股闯劲,一股拼搏的劲头来做这个工作,但是今天我们邓总师,他是在凭他自己的知识、智慧、理论、创新来为国家找油,我想这个区别就在于今天咱们对科技进步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这个应该和我们国家整个发展方向的转变是吻合的,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发展更加注重科技的进步,更加注重管理的创新,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
主持人:
邓总可能在找油的过程当中的确就像你刚才提到的,有喜悦然后也有一些烦恼,比如说1998年金融危机到来,然后那个时候原油的价格就不断地下跌,可能最低会低到每桶10美元这样的样子。对于你来说你每天不断地在找油,可是在我们外人看来,好像你找的油越多,这个油价好像越低。
邓运华:
其实对于油价低,我个人认为,因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地球上从寒武纪开始就开始形成石油,到现在整整有六亿年,而我们人类从二战以后,其实大规模的运用油气,是在二战以后,才六十年前,所以我们人类用了六十年的时间,消耗了地球六亿年形成的石油资源的一半。我认为这个油价它的低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它会是螺旋式的往上走,它是会要升高的,涨起来的。
主持人:
在这种油价低迷的时候,其实我们不一定要花那么多钱自己出去找油,直接买进来,直接进口,这不是更方便一些吗?
童媛春:
石油在现代工业的体系当中,有人把它评价成是工业的粮食,或者叫做工业的血液,作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我觉得对于世界上,特别是国际价格这种虚拟走向,完全不能影响我们对于我们资源的掌握和勘探开发的力度,因为一定要做到在我们的工业体系当中,也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冯连勇(中国石油大学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的确是,就是说油价低的时候,它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有的同志说,我们现在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我们用外汇储备来买油,我们不搞生产了不行了吗?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比如1973年的时候发生中东战争,然后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经济制约,那这个加不上油了就,海湾战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美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来平抑市场的恐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我们没有油或者我们产量比较低,这样的话风险是非常大的。我们邓总他们发现的油越多,发现的油田越多,我们就更稳定,我们风险就小,所以说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主持人: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个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是现在我们得扳着指头算一算,我们手中有粮到底有多少。1959年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因为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手中开始有粮了,但是这个粮完全是赶不上我们这个石油的消费。所以我看到一个数字,是到2020年,我们的石油进口量会达到两亿吨,对外的依存度会达到60%,这个也让人会担心自己手中的粮到底够不够,安全性能到底有多高,所以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渤海油田的发现,是不是给我们的石油安全供给,提供了一个保障。
邓运华:
今年的产量,渤海是两千万,在中国排第三,明年渤海的产量将达到三千万,年产三千万,应该说够到大庆,就是渤海的原油产量,但是就是说整个国家,我认为这个产量的话可能还是不到,大概只有1.8个亿,不到2个亿,所以说可以缓解进口的一部分压力。但是真正说要大幅度地减少的话,国家的进口,我觉得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马小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因为石油这个东西,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性,它是一种政治商品,它不是像其它的钢铁,金,银,铜,铁,锡那样,并不是你有钱你就能买到油,别人就卖给你油。
主持人:
没错。
马晓军:
这里边它除了市场上的博弈之外,它还有国际政治的博弈,我觉得扎扎实实的,实实在在的资源的储量,探明储量是最坚强的后盾。比如说我们用美国来做例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是美国国内有很好的资源,也有很大的探明储量,那么这一点对于美国,它在国际能源体系里,它的战略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邓运华:
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探明油气资源,在世界上占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只有一点几,而我们国家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每年要进口那么多,所以我们的担子应该是更重的,还得要靠我们技术的创新。
主持人:
邓先生他们的创新到底有多厉害,咱们通过下面这个碎片,一块来找一找答案。这个碎片上写的是旅大27-2,这个碎片跟刚才我投入到茫茫大海当中的三个碎片都不一样,这个碎片原本不属于你,它是属于雪佛龙的,是吧?
邓运华:
这个油田是雪佛龙公司在我们渤海进行风险勘探,应该说它钻探的井发现的,雪佛龙公司是世界上大的石油公司了,技术力量很强,它在我们渤海的辽东湾的南面进行勘探,前面它钻了四口井,都没有商业性油气田的发现,只是发现了很薄的一点油层。那么到了最后一口井的时候,在开讨论会之前,邀请我来参加他们的技术讨论会,确定下一口井位,当然我就给他讲了很多的道理,讲完以后我说,根据我们的工作和我个人的想法,我建议他勘探浅层的第三系构造,也就推荐了旅大27-2号、旅大37-2这两个构造,最后他们确确实实还听取了我的这个建议。那么回去以后转变了思路,转变思路,然后最后一口井打了旅大27-2-1号井,那么这个井确确实实钻到了150米的油层,当时号称是在渤海油层最厚的一口井,在总结会上面我可以说是很客观地说,它开始它的一个技术负责人说,他说如果没有邓先生的指点,我们不可能在这发现旅大27-2这个油田。
主持人:
您怎么就这么和盘托出,一点都不保留?你看就是听了你的建议,然后人家真的就勘探到了一口油田了。
邓运华:
我们想就是说,外国公司找到了油田其实是一个双赢,找到了油田我们来共同开发。其实从这个油田最终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双赢,而是单赢,因为这个油田,最后雪佛龙公司一共打了六口井,后来他又追加了很多投资,六口井我想至少应该花两亿美元,六口井打完了以后,评价下来他认为油太稠,没有开发价值,它就退出了。我们就把这个油田,现在我们自己在开发和建设。
主持人:
现在雪佛龙公司不是气得直跺脚吗?之前听了你的建议,勘探下去了,后来又撤了,然后最后现在在你们手上开花结果了。
邓运华:
这个它也可能有点后悔。
主持人:
我觉得他们一定是后悔的,而且说不定他们心里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干脆把邓先生挖过来算了,有没有人向你释放过这种信号?
邓运华:
他们可能从这个工作的交流中看到我这个人对我们的公司还是很热爱,很专注于做自己的勘探工作,所以至少我没有听到过他们说要请我去他们那去工作。
主持人:
但是他们应该看到这一点,其实你是对这个工作的热爱,他们下一回会来跟你这样谈,说在哪个公司不重要,关键是可以让你找到油,这就是你最乐意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可以把你挖走。
邓运华:
我没有想过要到外国公司去工作过,我也出过几次国,在外面去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访问学者,还是毫不犹豫地回来了,来从事我们渤海的石油勘探事业。
主持人:
这番斩钉截铁的话会不会给俞司长吃一颗定心丸。
俞家栋:
确实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常说一句话,叫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我们自己培养的科学家
这么热爱祖国,潜心为国奉献,我想我们确实要向他表示敬意。
童媛春:
我补充一个小故事,让我想起到了我们的恩师,张光斗先生,是我们著名的水利专家,也有曾经美国人请他到美国去,主持大型的水利开发项目,但是他说了一句非常简单地话,就是说我人可以到美国去,但是你没有办法把长江搬到美国去,所以我想如果有人去请邓先生的话,邓先生就说,你能把渤海搬出中国吗?
主持人:
邓先生你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可不可以借鉴一下?
邓运华:
可以。
主持人:
可以,好,下一回如果有人来挖你的话,你就这么说。
邓运华:
好。
主持人:
可能越专注、越执著的人,他越容易走向成功,我看到和同龄人相比,你的头发似乎白得更多一点,更厉害一些。
邓运华:
应该说我主要是为了这项工作而头发白的吧,也有人说他说看到我的这个白头发增加了,就是渤海的储量大油田就在增加。
主持人:
一根白发代表一个油田。
邓运华:
我希望是这样。
主持人:
所以就可以多白一些。
邓运华:
是的是的,无怨无悔。
主持人:
得知你今天会做客《对话》,我们很多来自石油大学的这些大学生也都赶到我们的现场,我不知道刚才您讲述的这些经历,对于这些原本立志于从事石油勘探工作的人会不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观众:
邓总你好,我来自中国石油大学水合物研究中心,叫唐旭龙。
主持人:
你看到这个邓总的满头白发,有一天你如果做了这项工作,也跟他一样,你会不会担心这一天的到来?
观众:
其实我非常地感动今天在现场,我希望有一天能像邓总一样坐在主席台上接受采访。
主持人:
但你得先长出白发来,我也期待着这一天。
主持人:
来,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邓总?
观众: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中国目前的平均石油剩余可采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像您确实是很能找油,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国土范围内,就找不着油了,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有什么出路呢?谢谢。
主持人:
他很担心,他很担心有一天找不到油的话,他就不能成为你,不能坐在我的对面,所以你可以留一点油田让他去找。
邓运华: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在前几年,我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说逐步现在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走向海外,并且我们在海外已经初步地见到了这个成果,也说明了我们中国勘探家的水平在世界上还是很高的。
马小军:
我昨天看到一个最新的报告,是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联合做的一个报告,叫《2050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它里面提供了一个预估数字,2050年消耗石油天然气可能会达到十二三亿吨的石油天然气的当量。我想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大国,经济大国,在海外寻找更多的石油天然气的资源也是必然的。
主持人:
两位是不是也认同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石油发展战略?
童媛春:
换一个角度来支持马教授的这个观点,那么我们现在正处在金融海啸的这个漩涡波澜之中,海啸往哪走还不一定,但是一年多了大家都不断地在说美元体制、金融体制、世界金融体制应该调整。但是为什么我们发现美国支撑的世界金融体制悍然不动,正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发达国家,它控制了世界资源的整个体制的运作规矩,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走向海外的意义,我们多找资源的意义正是应该在资源体制的全球化改造的过程当中,中国应该有我们的声音,因为世界资源体制如果不变,美元将永远地像一个指挥棒一样,把我们全世界无论指到哪儿,我们就要跟着跑到哪儿。
主持人:
所以未来你的舞台就是在海外,希望你在海外的勘探当中也为我们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好,还有谁?
观众:
据我的了解,现在新能源发展很快,就是你有没有担心过,石油行业在能源领域的地位降低了,所以你也就不需要做什么勘探工作了?你会不会担心你会有失业的一天?
邓运华:
石油在整个能源结构当中,逐步占的比例要减少,这个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但是我并不担心,因为石油在人类的用途是非常非常广泛的,因为它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它是没法替代的,另外就是说作为飞机,像一些很多的运输的燃料,目前我们也是还找不到一种来代替石油的,所以我倒是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媒体上也常常提到所谓的“后石油时代等等,认为石油枯竭的这个年代是会提前到来的,那我们是不是真的就会面临这样的一种局面?
冯连勇:
这个事情从1956年就美国人哈勃特这个人,他预测说七十年代,1971年左右美国要达到石油峰值,这个果真是达到了,但是它预测时间的时候的确有点误差。但是现在我们的各方面的数据来看这个事情的话,现在峰值基本上来临了,严重体现在什么呢?就是我们实体经济能源这一块,石油这块,它的开采率,开采的效率,它的增长率缓慢了,下来了。
童媛春:
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例证,不仅我们国家海上和陆上,石油通过管理,通过技术的进步,比如说我们长庆油田,那基本上是从管理这个角度,在国际上几乎是判过死刑的,但是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第四大的油田的生产的基地。那么海上油田,邓总他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国际上最近BP也在墨西哥湾也有了新的发现,那么这些都告诉我们,不是说峰值将要到来,而是我们勘探开发的努力的力度,还有加强的余地。因此我是看好技术创新,而没有办法简单地接受峰值论的到来。
主持人:
那我们来听一听。
冯连勇:
我再给他补充一句,我们勘探的技术在提高,但是我们所发现石油的油田的规模并没有显著提高,同时我们大油田递减速度是我们发现了很多小油田,很多小油田很难弥补过来,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传递,这个消息是我们应该珍惜资源。
主持人:
那我们看看马先生会更倾向于哪一方的观点。
马晓军:
但是刚才他们两位,一直在重复一个概念,就是峰值,峰值我觉得应该告诉公众,什么叫峰值,就是已探明储量被消费了50%,一超过50%了,就过了临界了,就开始峰值了,我个人对这个行业粗浅的理解,我认为在我这辈子我能看到的将来到不了峰值。
邓运华:
石油的峰值我个人认为是存在的,但是同时我也很赞成冯先生的观点,我们确实是应该节约用油,节约资源。
主持人:
在这一刻我特别想邀请大家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我们现场特别设置的这个海底世界里,你会发现和节目开始,以及整个节目进程当中不同的是,罩在上面的红布被我刻意地拿开了,因为我发现对话到现在,虽然在我们眼里似乎看不清摸不透的海底世界,在邓先生的眼里,以他的智慧,以他的专业,以他的严谨和钻研,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他可以看到海底世界里散落的许许多多的金盘的碎片。我想知道一下,你的下一个海上寻油的目标到底在哪里?会是我们这当中的哪一片金色的碎片?
邓运华:
我想我的下一个梦想在海外,很可能就是在非洲,因为我们海洋石油总公司,我们副总提出来,到2015年,我们要建成国际的一流能源公司,并且有一个定量的指标,我们在海外的产量要达到四千万方,2015年,作为我和我的很多同事,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做海外勘探,所以我们想特别地希望,我们在海外尤其是在非洲能够发现大油气田。
主持人:
你预计这是在多长时间可以实现的一个梦想?
邓运华:
我想我们在五年之内,应该在海外能够发现大油气田。
主持人:
在我们可能并不太熟悉的石油勘探这个领域,一直都有很多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50年代,“铁人”王进喜曾经说“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听到邓先生也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我们真心地祝愿邓先生在未来能够把他的海上寻油这件事做得更好,让我们中国石油战略圆梦海上。
好,谢谢邓运华先生来到《对话》,谢谢大家,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