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 中国证监会主席:
我宣布创业板正式启动。
字幕提示:
一周后……
创业板交易首日收盘数据,总成交额219.08亿,全部28只个股换手率都超过80%。平均涨幅106.2%,涨幅最大的是金亚科技209.73%。平均市盈率111倍,市盈率最高的是华谊兄弟124.2倍。
这时,距“中国开设创业板”思路的提出已经走过了十年……
主持人:
十年了,在很多人的期待当中,创业板从最初的理想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个股票的市 场它会经过十年的孕育,到今天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当中,它又经历了哪些坎坷和曲折?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请到两位嘉宾,他们可以说伴随了这个种子发芽的整个十年历程。好,现在让我们掌声请出他们。
欢迎李子彬先生,欢迎李扬先生。来,非常高兴在这一刻我们关注创业板创业和成长的时候,见到二位。想问一问,两位是在什么情况下跟创业板结缘的?
李子彬:
我是1994年的11月5号调到深圳去工作,那时候的深圳,产业结构层次都很低,主要是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当时提出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那个时候应该说,比现在的创业板播种时期,然后改良土壤的时期。
主持人:
那个时候您的心里面是不是特别希望创业板赶紧破土而出?
李子彬:
那是,那是,那是,我们非常希望。
主持人:
连说了三个那是,这是跟您当年的政绩息息相关。我想问问李扬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和创业板结缘?
李扬:
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正在肆虐之时,我们接受科技部的委托,做关于培育我们国家创业型中小企业支持体系的这样一个课题。当时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要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
主持人:
可能很多人会发现说,原来李扬先生也是我们创业板早期的设计者之一。所以今天在十年后,我们再来回望这十年的路,相信两位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慨,我们请两位坐下,跟我们慢慢地来对话。同时我们一块儿来看一看创业板十年前创业的那份激情。
解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业板在高科技和网络经济的浪潮中,开始频繁地冲击美国人的神经,纳斯达克的一夜暴富,微软、英特尔的创业神话,再加之英国、法国、中国香港等地创业板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让中国创业板的推出提上了日程。
1998年后,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创业板的文件开始陆续推出。企业、投资者更是秣马厉兵,备战创业板。
2000年9月18日,创业板发行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一个月后,为全力推出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停止在主板发行股票。此时,中国创业板已是呼之欲出,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声呼唤整整呼唤了十年。
主持人:
我们刚才听到了一个词叫中国的创业板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你们两位觉得这个词是不是特别准确的一个词?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呼之欲出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指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需要有创业板的时候了。就这点而言,确实是呼之欲出,事实上我们在80年代中期,中国就有创业投资体系的雏形。第二个含义,指的在制度上、准备上呼之欲出,应当说还没有。
李子彬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原深圳市市长:
90年代中期推出创业板,现在看来,现在回过头看,尽管呼声很高,要求也很迫切,但是条件还不太具备。 创业板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得有一批高科技的,高成长型的企业,如果没有这些资源,这市场交易什么呢,那时候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并不是太多。我们对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些规章制度,也不是十分地完备。
主持人:
我知道刘纪鹏教授很早其实也介入到了这个过程当中去。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当时在制度建设上,实际上是民间呼之欲出,但是监管部门在当时实际上是受到双向挤压,一方面是香港的创业板要开通。在1998年7月28日,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代表人物联交所是中国部主任彭如川,证监会是中国发展政策顾问李青原,在北京的亚洲酒店委托我,就召开了一次大陆民营科技企业赴港二板市场上市的推介会,这次会议本来是邀请三十几个企业,但是来了一百三十多个企业,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这次会议的一些照片。
主持人:
来,让我们一块儿看看这个历史的记忆。
刘纪鹏:
这是在中国大陆最早提出的创业板的问题。这里边有李青原,你看,像这样的照片,都是谈的当时的历史记载。
主持人:
就当时大家就在热议有关创业板的一些话题了。
刘纪鹏:
因为当时民营企业在中国上市没有出路,我们当时1998年的时候,国企上市,都是为脱困,都是有指标的,民营企业上不了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香港股市乘虚而入。
1998年的8月,我们的邓楠副部长到香港再次考察创业板,回来以后,她就提出了一个课题,中国科技企业要靠资本市场支持。于是,委托社科院的金融所搞了一个方案。
李扬:
邓楠同志就讲过这种故事。说在一次宴会上,她凑这个机会找总理,趁总理高兴点了头,然后我们才开始这个课题研究。
刘纪鹏:
他们搞了一个方案。第一,在上海搞二板市场,第二,我们是搞一所两板制。我记得在这个会议上,我提了两个不同意见。
第一,为什么二板要建在上海。第二,为什么不是学美国的纳斯达克模式,在第三地设创业板,当时组织会议的同志被迫也就谈了这两个话题的一些秘密。
主持人:
有什么在今天可以解密的吗?
刘纪鹏:
其中提到邓楠同志回来之后,她跟当时国务院主管领导同志汇报,谈到了创业板和中国资本市场结缘的战略意义,领导同志支持、首肯,但是接下来她提了一个问题,您看创业板是建在上海还是深圳?
主持人:
有关地点的争论开始了。
刘纪鹏:
领导,我不谈原因,但是领导的回答是,我看建在上海。在这个之后,转瞬就到了2000年3月,监管部门的压力非常大,前边有香港交易所在这儿要拉我们的企业到那儿去,后边科技部发改委又都跟着呼吁要打开资本市场这种垄断的大门。因此2000年3月证监会开始成立了创业板的这种组织体系,我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所以做这么一个补充。我想真实性我是可以保证的,谢谢大家。
李扬:
其实各种条件都具备。据我的体会,所以迟迟未推,最初是风险,因为当时主板市场事件层出不穷,于是主要领导人就考虑了你开一个创业板,而且当时我们翻译成风险投资,不是创业投资。
主持人:
大家听到风险这两个字就吓坏了。
李扬:
怕死了。我作为研究者就感觉到,我没有机会把这个事情跟那些可以决策的人说清楚。
主持人:
那您有没有机会向当时担任深圳市长的李子彬先生这样的决策者有一些交流呢?
李扬:
这些比较容易交流,也是比较容易见了,当时像李市长,我们要见也不是说不能见,但是决定命运的人,你可不容易见。
李子彬:
打一个比方,创业板推出不推出,我们是需求方,地方跟企业。决策方,允许它什么时候出台,那是在中央。
主持人:
但这种感觉好像很让人焦虑。
李子彬:
中国好多改革都是有这么一个过程,下边先动起来了,然后到了一定程度,上边认识到了,然后才推出,包括有的法律也如此。
主持人:
你要有创业板的话,一定必须要有创投公司。我知道在当时深圳的第一家创投公司好像是您专门跑到北京找中央要的政策,是不是?
李子彬:
对。
主持人:
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子彬:
第一家上市公司是深圳已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三年之后了,到1998年我们感到迫切的需要。所以那时候,我就到北京来一趟,到国家计委请示这件事,接待我的是当时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王春正同志,他听了我的汇报,他也很热心,但是他给我表示,现在还没有批准,如果要批准,第一家就是深圳,所以后来我说基金不让我们成立,我们就回来成立一家创业投资公司,等到允许我们成立基金的时候,就由这家公司来发起,成立一支基金,台下坐的陈玮先生,他就是那个时候企业的一个领导人之一。
主持人:
陈先生,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调动一位市长到北京来专门为你跑一个公司。
陈玮 东方富海投资公司董事长:
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听我们的市长讲,原来成立这个公司的背景,我以前以为很简单,到工商局注册就行了,还不知道这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主持人:
我们把政策也要回来了,你公司也已经开张了,大家是不是觉得这颗种子就是一个带来巨大回报的神奇的魔豆?
陈玮:
因为我们在第一线做实务的,1999年底创新投成立以后,实际上当时中国创业板的呼声已经非常高了,刚才像刘老师讲的,第二年的时候连规则都出来了,而且我们当时感觉到,那时候一直在感觉,2000年是一定会出来的,2000年不出,2001年是一定要出来的,所以当时大家在,做投资上的这种心态应该说完全对着创业板去了。
主持人:
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呢?
陈玮:
那个时候,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00年深圳政府开始推出拟上创业板的企业,前15家,后8家,一共推出来23家,包括饶总的这个公司也是那个时候推出来的。所以当这些企业,每推出一批企业的时候,这些企业可能就很快地会被投资人看中,投资人围追堵截,就希望能够先投资进去,然后等着创业板开板,可以获得第一桶金,真正有点发疯的感觉。
主持人:
疯到什么程度?
陈玮: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看过23家的一家企业是做和通讯设备相关的一家企业,我们在星期五的时候已经跟他谈好价格,说大概八块钱一股,星期一的时候那老板说,对不起陈总,你们如果没有九块钱实在不能进来了,因为有人愿意出九块钱,而且在我们后头还有人在排队。
主持人:
所以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些风投的疯投在十多年前这个版本就已经开始上演了,但对于这些期待上市的企业来说,有这么多疯狂的资金准备要砸向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感?
饶陆华 深圳科陆电子公司董事长:
我们那个企业是1996年成立的,到2000年的时候只有四年多的时间,但是以前只顾搞实业,就没有想到像纳斯达克,那些很遥远的事情。突然有一天科技局的一个领导打电话来了,他说你们公司适合上创业板的条件,又有一天,经发局打电话来了,还有包括行业协会打电话来,我们都推荐你适合上创业板,这下我们就很兴奋了,我还需要上创业板。
主持人:
而且你还是被别人看上的,你自己都没想过这个事。
饶陆华:
没有想过。
主持人:
人家给你打电话。
饶陆华:
推过去的,有一种幸福来得很突然的感觉,天上掉馅儿饼的感觉,我们是不是,我们真的符合,就是有一种自己审视一下,当时好多没规范,我们没有改制,好多还没准备好,所以政府也是一个举措,就是要加快绿色通道,比如说改制也有一些。
主持人:
缺什么,我们就给你补什么,赶快上。
饶陆华:
对,补什么,办手续快嘛。
主持人:
扬鞭快马。
饶陆华:
扬鞭快马。所以当时23家我们有,报上也登了,大家也很羡慕。《深圳特区报》上也登,《深圳商报》也登,大家都说,员工也很兴奋,你看,搞几年的公司就可以上市了。
主持人:
当年如果能挤进这23家企业的队伍当中,是不是很不容易?也是被大家追捧的一些对象。
饶陆华:
当时我觉得风险投资是特别愿意来投的,很多来联络,比如说我来投你们钱,其中有一个叫高新投,它也想进我们的企业,我说今天必须办手续,当时中午说了,但是他老总在香港,而且腿不方便,所以说他从香港赶回来,但是我们那个楼是六层的,没电梯。他那个腿又不方便,我们就拿了一个协议,到凳子上,到楼底下,垫了那么一个凳子上趴在那边写的字,所以他印象特别深刻。
主持人:
从来没有这样签约的。
饶陆华:
绝对没有。趴在凳子上,人扶着,还蹲在那儿写的,那个李总,叫李百全,挺不容易的,他就在那里写,从香港赶回来的。
主持人:
看得出大家对23家企业的追捧,问问李扬先生,这23家,10年前的23家企业,是不是相当于咱们今天谈到创业板开板的时候我们看到的28家企业?
李扬:
不是一个概念。是这样。刚刚大家说的当时很疯,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因为那个疯,阻止了创业板开市的步伐。
主持人:
太疯了是吧?
李扬:
太疯了,觉得这个东西还没上市就已经都是泡沫了,已经都是百倍,市盈率百倍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监管当局觉得这事情有问题。刚刚你的问题是说,是不是有区别,区别在于,那个时候的所谓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是政府选的,现在是市场选的,这个区别是很大的。
主持人:
所以这一次这些28家估计不会像你一样接到那么多来自某某局,某某协会的电话。
李扬:
那个倒是没有。那个它基本上是按照条件去报,和当时政府选择是不一样的。政府选择有它的一些主导的想法,市场选择有市场选择的道理,从机制上来说不可同日而语。
主持人: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创业板这颗种子在2000年开始,大家就给它给予了很多的阳光雨露,希望它能够早日地开花、生根,破土而出。但是在这当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让我们十年之后才看到它破土而出呢,我们在下面这个短片当中一块儿来回顾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正当中国创业板呼之欲出之际,2001年由于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海外创业板举步维艰。
2001年11月,在中国创业板推出计划被搁置,随后虽然每一年都不断有创业板即将推出的传言,但是每一次都被现实证实仍不过是传言。
主持人:
刚才我们似乎只看到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纳斯达克的一个崩盘,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李扬先生您分析,还有什么原因阻碍了这个种子更早地和大家见面?
李扬:
从实体经济来看,纳斯达克股市破灭之后,人们后来发现,所谓冠之以高新科技这样名字的企业,这些事,原来都是假的,很多是假的,因为这是泡沫,把它戳破了嘛。
我们国内也发生这种现象,被鉴定为高新科技,有时候就生产拖把的,生产什么东西。从金融上看,就在于那个之后,外边是纳斯达克网络破灭,国内可就是股市暴涨、暴跌,丑闻层出不穷。让人觉得这个主板这么严格的监管都出问题,风险投资那个怎么会不出问题呢,我怎么能不监管呢,这样就拖下来了。
刘纪鹏:
在当时2000年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是,当时深圳市也提到,我记得,二次创业发财的机会来了,大家炒得比较厉害,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深交所提出的创业板的上市规则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当时提出的创业板的规则,完全模仿港英模式,就是创业板的模式,因为创业板,严格说是主板市场发展百年之后的产物,所以它没有门槛。比如说它不需要盈利,只需要有两年的营业记录,这些规则当时在中国适合不适合开,在中国这种一个纸片就能炒起来的背景下,适合国情吗?于是,深交所就处在主板(股票上市)欲恢复不成,创业板欲上不能的境地。
主持人:
饶先生当年你们信心满满,可是突然间它没有如约而来,你们后来的选择是什么?
饶陆华:
当时我们还相对好一点,当时有两个准备,能上市更好,没上市也要坚持下去,因为我们一直是做高新技术企业,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一些产品,但是那些没有产品的可能就亏了。
主持人:
所以饶先生还是活下来了,而且还属于活得不错的。
李扬:
所以他马上就能上得来。
主持人:
已经上了中小板了?
饶陆华:
我是2007年上了中小板。
主持人:
陈先生像他们这样,一定是属于在当中活得很好的。那当年的其它的那些企业,如果活得不好的,今天是不是就全部都消失了?
李扬:
消失了很多。
陈玮:
对,就像李老师说的可能很多消失了。据我所知,深交所在前年对原来深圳拟上创业板的23家做了一个分析,因为这23家中创新投投了11家,现在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已经上市的有7家,还有8家现在已经彻底地。
主持人:
不知去向了。
陈玮:
不知去向了,就彻底地不行了,可能剩下的一部分目前有一半还在惨淡经营。
主持人:
有没有一些企业像当年的李市长来抱怨过?说你看我们准备了那么久,现在突然间遭遇了这样的一个打击。
李子彬:
没有,我没听到过抱怨。企业生生死死,不仅过去有,今后也还会有,不会每一家创办企业都会成长壮大,都变成微软,在中国都变成华为。中国每年注册的,970万企业里面,每年正常注销死亡的大概70万户,新注册的大概在100万户,这个现象以后也还会有。
主持人:
其实饶先生看到我们创业板开板了,有28家企业在这上面,是其他的人,没有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饶陆华:
我首先是羡慕。
主持人:
你最羡慕的是不是就你身边的王中军先生?
饶陆华:
是的,王总的市盈率那么高,七十倍发行的,我们在中小板二三十倍。
主持人:
王总有人很早就在家里偷偷摸摸地算您账了,你们两位今天是很巧坐在了一块儿,一位是十年前和我们的创业板擦身而过,一位是十年后的今天和我们的创业板喜结良缘。
我知道最近这段时间,王总是很忙的,因为你要在各地做自己的推广会,做路演,听说在上海一站人山人海,所有的机构、投资者排着队,排了有多长,您知道吗?
王中军:
反正是里边已经快坐满了,外边还有一百多米。
主持人:
你觉得他们冲过来,到底是为了你?还是你旗下的比如说李冰冰、黄晓明、周迅这一票明星?
王中军:
每个人想法都不太一样,投资者的想法我确实也没有太去了解。我对创业板怎么上的,人家怎么有十年,我从来也没太听说过,这是一个普及。
主持人:
你这个就加剧了饶总的羡慕或者说是嫉妒。
王中军 华谊兄弟董事长:
我也完全是这个板的受益者,创业板我刚才谈了半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劳动过程,但是我确实从来也没看着过,也没关心过,至于上的什么板我们当时也没有在乎。
主持人:
什么板,反正不在乎。
王中军:
对,我们当时是中小板了。当时没有,也不知道创业板是今年能开,今年突然说开创业板,我们的选择很简单,留在中小板,还是转到创业板。保荐人就说,中军你明天定,我说定不定也没标准,今天创业板给高估值等等,我们当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主持人:
投一个银币吧,看看正反。
王中军:
也没有,这个东西,这个命运其实很难说,为什么转,因为这个所有的。
主持人:
你觉得是冥冥之中指引你选择。
王中军:
所有的责任放在你身上,我就打个电话说上创业板吧,就这么简单,也非常巧合,我们的那个号和我生日是一模一样。
主持人:
这也是华谊兄弟的一次新的诞生。
王中军:
对对对,也是个巧合。
主持人:
所以这个生日很有用意的,你们公司有很多这样的巧合,我注意到发行价定的是28.58元,二八五八,你发我发是吗?
王中军:
这回因为跟李扬老师说的,这回是市场给选择,这回确实是非常的市场化。
主持人:
我要先打岔问一下,这次有没有某某局,某某协会,某某部门打电话跟你说。
王中军:
没有任何的,这回完全就是只有一个,你的报荐人,开价也是不是企业定价,这回几乎完全是市场定价。
主持人:
其实很多人可能看过华裔投资的电影《大腕》,在这个当中有一句台词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印象,和纳斯达
克有关,“在纳斯达克上市,到时候我们花的就是美国股民的钱了”。如今这个经典台词有了一个现实版的演绎,我们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已经和中国股民的钱开始握手了。
当你接触到创业板的时候,你刚才也透露说,其实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之前它经历了这么多复杂的孕育过程。你的心里对这颗种子有什么担心吗?
王中军:
我自己倒是觉得挺有底的,我觉得中国的电影成长和中国的娱乐内容成长,我觉得这个空间太大了。我自己做电影整整十年,和创业板这个十年完全是巧合,整整十年,我拍第一部戏,我们华裔兄弟做票房冠军的时候《没完没了》,当年是三千三百万票房冠军,我去年拍的《非诚勿扰》三亿六千万,还是票房冠军,所以我觉得这个。
主持人:
我希望下一部影片是和创业板有关,再拿一个票房冠军。
王中军:
对。
主持人:
可以拍吗?
王中军:
我觉得完全可以拍。我们《非诚勿扰》最后一个镜头是股市,葛优和范伟最后在那儿看半天,说你看什么呢,说看未来,看的最后是股票。
主持人:
你之所以选择上创业板,你的目的是什么?
王中军:
好处资金、品牌,我觉得这为华谊兄弟上市在品牌上、监管上、透明度上,对我们全体的团队,知道公司是这样的公司,原来他们可能就自己在那一块儿上在干。原来对这个产业是有什么样的贡献,是透明化,娱乐公司,原来媒体一直给的感觉是挺八卦的,我们公司上新闻基本是八卦新闻为主,这回我们也上一点财经新闻。
主持人:
所以你可以从《艺术人生》的演播室来到《对话》的演播室。
王中军:
但我觉得比说八卦的事谨慎的多,这是我发觉,说八卦,既然它八卦了。
主持人:
就彻底让它八卦。
王中军:
那我们说一说开开心就行了,但做企业,做财经,或者做管理,我觉得确实是不能随便的八卦。
主持人:
所以刚才王总非常谨慎地说他选择上创业板的原因是包括了资金,包括了品牌,包括了运作和管理等等方面。饶先生能不能告诉我们,当年你选择创业板你的目的是什么?
饶陆华:
也是解决了资金,发展资金问题。
主持人:
资金。
饶陆华:
实力会增强,另外一个股东注重你,让你企业更规范化。
主持人:
他们的这个目的跟我们创业板设立的目的之间是不是有一样的地方,还是有不同?
李扬:
应当说是一样的。
主持人:
完全是一样,创业板的目的也就是要提供给企业这样的机会。
李扬:
对。
主持人:
李会长呢?
李子彬:
我想大家讲到纳斯达克贡献的时候,它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培育了像思科,像英特尔,像微软公司。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把规范、透明的管理这种理念,通过这个成功的公司传播给全世界。
曹红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长期以来,难在什么地方,固然有外部的环境问题,而股权投资的一个前提是这个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完备的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而在一个公开上市的市场里头,它提供了这种制度的供给,迫使这些中小企业来按照公开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规范他的公司治理机构。
主持人:
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融资,除了完善治理机构,创业板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什么?
刘纪鹏:
他们还有一个微观意义上的补充,他们没谈。就是他们个人财富的暴涨,所以我听到中军刚才说的这个。
主持人:
中军说我出去休息一下,您接着说。
刘纪鹏:
他讲完之后我心里非常不平衡,凭什么呀,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今天就啪,进入74位富翁俱乐部了,有人总结他13亿财产拥有了,还不包括他弟弟。冯小刚也八千万了,那我就特别想问问他们,你票房收入三亿六千万的背景下,你公司有多少利润,利润当中真正到你个人头上,你能有多少?如果不是商业秘密的话,谈谈,然后小刚同志如果拍一部片子,他的片酬最多你给多少?你说完我还接着讲。
王中军:
第一《对话》这个栏目往这儿一坐特严肃,所以我基本上脑子没往你刚才说致富那事儿上想。
主持人:
想过了,今天不用想了。
王中军:
我是说的实话,我觉得这次确实是我个人财富的一次放大,而且是非常透明,我非常的开心。我觉得一个人有财富,透明、放大、阳光,我觉得是一个人追求的很好的一件事,原来可能是我这些年来,其实我媒体曝光量也蛮高的,因为我自己是做娱乐的,又是经常给出很多难听的名字,什么娱乐大颚,背后黑手之类的,基本就是,因为我们公司的明星太多,大导演、大明星、大歌手,总是感觉我是背后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呢,我当然觉得这回大家透明了一下,我们公司就是这么干的,假设你就像说的,假设你李冰冰拍一部戏赚的钱怎么交到公司来,公司怎么样为她服务,这些我觉得都透明化了,我觉得非常好。
刘纪鹏:
但是他还没有意识到,你下一步在13亿的基础上你很快就会拥有26亿了。假如按照一般的上市规律,开盘之后,你的股价一般都翻一番的话,这就是你的财富。这些财富在他这种拍电影的艰辛当中一下给他二十几个亿,他知道怎么花吗?
主持人:
这个问题很严肃,王总你知道你的钱怎么花吗?来。
王中军:
我觉得十年后可能不止这个数了,我觉得十年后可能是二百个亿。
刘纪鹏:
就说下礼拜一财富有多少?
王中军:
所以我第一确实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刚才这位老师说的,就是我稀里糊涂这个事,我承认我性格是这么一个性格,所以刚才说我回答那个问题,他可能理解上有一点偏差,我不知道创业板,我是因为确实几位老师和专家和领导讲的时候,我听得很普及教育的感觉,创业板是在那个时间,特别是刚才说邓楠老师先提出来,还游说我们的总理,包括我们的市长,刚才市长听着满嘴的是东北口音,是我老乡,这个过程我是感觉到,我是一个幸运者,今天上了28家有华谊兄弟,而且华谊兄弟又是一个娱乐文化公司,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严格讲我已经关了三天手机,确实是关注度过高,所以我们也是比较希望这个时候冷静冷静,想一想,也想他刚才说那个钱怎么花,想的不是我个人那个钱怎么花。我觉得企业拿来这个钱怎么去做,怎么样把自己的公司做好,我觉得还是蛮有理想的,就是这样。
主持人:
谢谢。
李扬:
刚刚他们说到创业板推出会使人糊里糊涂地就发财,应当说是这个创业板机制的一个必要环节。创业,创业,就是要发现创业者并给予重奖,这个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事情。
主持人:
就可能是提倡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队伍当中。
李扬:
对,我们是这样。刚刚说到他可能会创业板知识不懂,但是他懂的我们不懂,他能做的我们不能做,我就是一个教授,所以他就值这么多钱,我只值一个平民的价钱。
李子彬:
国家设立创业板肯定不是为了张三李四哪个人发财,它是通过这样一种办法一个途径,给别的企业做了一个样子,大家都向他学习,也都努力这么去做。
主持人:
刚才这两家企业把融资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之上,我们知道您主管着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注册的中小企业在中国大概是970万家,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在创业板上只有28家,创业板似乎还是杯水车薪。
李子彬:
要说创业板从解决970万户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讲那是杯水车薪,但是它这种精神上的作用,心理上的作用很大。国外的企业直接融资占70%,从银行债款占30%,中国的企业反个个儿,包括中国的大企业,直接融资占30%,间接融资占70%,小企业更不行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只占1.8%,不到2%,现在看到创业板上市了,总是看见又多了一线曙光。
主持人:
机会。
李子彬:
多了一个机会,并不是从资金的数量来考虑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
刚才我们提到最初十年前,李扬先生做了一个方案,在播下这个种子之后,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做法是在跟进或者说培育这颗种子?
李扬:
方案本身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就是为有关当局下文件,我准备一个草稿。所以后续的,创业板什么时候推出等等,我本人反而不是特别的关注。而是关注创业板健康运行的条件,以及它以后怎么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老实说,自从创业板这样一个概念推出之后,我们政府做的太多了,大家知道过去有科技板,科技型企业上市,我们选了很多,发审委比现在还豪华,都是院士。院士的这种价值趋向是获诺贝尔奖,是理论是否有贡献。我这个企业是要挣钱,它是经济活动,所以当时我们太重视了,华为当时没通过论证,我当时是发审委之一,华为没通过论证,原因是说它没有科技含量,但是它有市场,它符合创业板的需要。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了华为,华为就在深圳。当年我相信,李子彬先生跟华为之间也有很多的交往。
李子彬:
华为公司,我当深圳市长六个年头,没有收过它一分钱所得税,增值税地方分成的地方还有一半返给它。
主持人:
这个支持力度非常大。
李子彬:
它在1997年、1998年有一些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它的同行业告它的信,告它的状,告状信发出去三千封,说华为是欠工人公司一百个亿,九几年一百个亿挺大的数了。欠客户一百个亿,欠税一百个亿,这三千封信下来之后,华为有六个月没有订单。后来我知道这个事,我就到北京来找(当时的)吴邦国副总理,我说邦国同志我找你,我有个高科技企业遇到麻烦,我说你让审计署牵头,有关银行,包括监察部、科技部都派人参加,组成个调查组,看信上说那个事对不对,如果对,我说你可以把(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抓起来,他有欺诈行为,如果不对,你发表个审计公告就行了。
吴邦国同志说,子彬啊,为了一个私营企业你找到我的,你是第一个市长,我说我因为心底无私,他说那我知道,子彬,咱们认识挺长时间了,我知道你无私。然后他一个礼拜就组织一个二十人的审计团,待了三周,这个审计结果一公布,他订单马上就来了。
李扬:
不过华为这个事情很值得我们研究,因为它最终还是没在我们上市,这么好的一个企业,我们的股票市场不支持它,这里边就有很多东西可以总结,它也指出了我们未来恐怕还是要深化改革,否则的话,像华为这种公司在中国上不了市。
主持人:
但是十年前还是很多人对创业板是充满期待,包括很有信心,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说当年深圳市有一位领导跟市民说,同志们,大家把钱都存好,准备投向创业板,这个领导不知道是不是李市长?
李子彬:
不是。我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蠢事。
主持人:
但是这是未经核实的一个传言。
李子彬:
我是在基层工作的,更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我们离中央这一层比较远,上头怎么研究创业板。
主持人:
咱不知道。
李子彬:
不知道,我们只是期待它能够给高新技术企业更好的一个发展环境,播下的这个种子,像华为、中兴、迈瑞、QQ、腾讯,我们播下的这些种子,我们把那个土壤,把它弄得肥沃了,适合这些企业成长,然后我们呼吁创业板上市。什么时候上市,我们可以说是无能为力,但是我觉得创业板2008年或者今年2009推出,这个时机是比较合适的。
主持人:
刚才李之彬先生说,创业板现在来的正是时候,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他觉得来的太晚了。
陈玮:
我有一个可能说的不太对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如果2000年左右把这个创业板开出来,可能到现在,现在创业板还是个婴儿。虽然我们抱着它很欣喜,如果那时候就开出来,它现在已经长成一个少年了,它已经经历了风雨,可能会有一些波折,但是中国的自主创新,可能早一天我觉得能得到实现。
主持人:
那么今天的创业板跟十年前的创业板到底在哪些方面呈现出了不同?
李子彬:
我觉得政府对入市企业的选择,然后它的监管,它的信息的定期透明,严格的,限制的发布,这个比十年前进步多了。
李扬:
更为市场化了,别的乏善可陈。
陈玮:
这次创业板推出来以后,对很多投资者来说,他们这种理性程度高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热,但不像,完全和九九年那种热是两回事了,那一轮是非理性的热,而现在是大家用一个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创业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板可能和创业投资之间它们会相伴走得更久一些。
主持人:
可能刚才大家会记住一个细节,我们在对比十年前后的创业板的时候,最惜字如金的可能就是李扬先生,说更加的市场化之外,其他的地方乏善可陈,可能和您最初对于这颗种子未来发展成什么样的一棵大树,这种期待之间是有距离的。能描述一下你原本希望这个种子是长成什么样的树吗?
李扬:
创业投资,我们就是想支持那些创业阶段的企业,这都已经成熟阶段了,他们从来不缺钱。这次虽然出现,好像前28家平均市盈率55倍,这个是比较高的,有些人觉得是不是泡沫,你要一看看它不是泡沫,它的利润很高的,它已经不是创业板,它是成功板,他们都成功的不得了的企业,拿到哪儿去都是可以挣钱。
主持人:
都已经进入到成熟期了。
李扬:
早过了创业期限了,所以这个创业板推出之后,我们监管当局面临的任务是再推出支持创业投资的一个板。
主持人:
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创业板?
李扬:
大概是这样吧。
主持人:
可是它的破土而出毕竟让你和很多人都等了十年,你觉得这个十年的等待值得吗?
李扬:
历史没有办法做值得不值得的评价,它就是这样,市场有它的选择。所谓值得,也许我们过了那段非理性的阶段,等了十年,把这个非理性终于等过去了,终于从市场到政府,大家都进入一个理性的阶段,就此而论,也是值得的。
主持人:
所以现在可能当创业板出现之后,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可以也主板的选择,可以有中小板的选择,也可以有创业板的选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说你的条件是都满足的话,那这家企业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一个资本市场来上市?
李扬:
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它没法选择。
主持人:
它没法选择。
李扬:
没法选择。
水均益:
为什么呢?
李扬:
这就是说这几个市场区别不大,也不过就是渠道或者是这样一些细节上有些区别,那样一些制度、机制区别不算大,所以很难选择,你不妨问问他们几个人。因为他刚刚说,中小板下来上创业板,创业板上市不行上中小板,
主持人:
当这种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一个市场出现的时候,它对企业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李扬:
是这样,那天开创业板会的时候,我发现尚福林主席非常冷静,他说到创业板推出之后我们要完善中小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多层次资本市场。我沿着他这个思路,我给他拓展了一下,中国下一步要做的事,向上做大,吸引国际投资者,吸引世界500强的企业到中国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定值股票,使得我们成为一个国际的金融市场。向下,我们要和草根阶级连在一起,我这个市场要能为草根企业服务,这样的话,我们才能说是完善,因为证监会主席在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时候,他也知道事情没做完,只是做了他要做的诸多事情中的一件。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的为草根服务的市场,是不是你心目当中真正的创业板的形象?
李扬:
是,是这样。
主持人:
那你觉得如果真正我们拥有这样的一个市场,还需要多长时间?又一个十年吗?
李扬:
可能要不了了,因为现在也是莫等闲,全球金融危机压迫着我们,我们等不了这么久。现在是这样,我们刚刚说来说去都是正规的金融市场,草根企业的融资不能依靠正规市场,如果有这种贷款人条例所规定的那样一些融资活动,有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支持,然后我们银行再有一些贸易信贷,再允许个人之间借贷和投资,就那种集资活动给它保护,那样的话,我觉得我们这个体系就完善了。
主持人:
现在我们虽然看到创业板种子已经发芽了,但是如果真的再来一次类似纳斯达克崩盘这样的事情,我们今天的这个市场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
李扬:
我相信中国这个市场不会像纳斯达克那种暴跌,然后又导致这么大的损失,不会。因为我们这个市场,应当说上市资源和它是不太一样的,它确实是可以没有什么信用记录,没有什么,只是一个“·COM”,它就上去了,有一度,我们这多严格的审查啊,比主板要严格得多,所以即使来一次类似那样一次风暴,中国现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创业板市场也不会导致面临那种厄运。
主持人:
如果说不会有这样的厄运,会不会有其他的一些隐患?
刘纪鹏:
创业板即将开通的时候,我们忘了一群最可爱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股民。他们是不是应该去承受创业者创业的风险,他们是不是应该为创投去埋单,谁来考虑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谈创业板的风险是谁在承担风险,如果这个市场从一开始IPO的市盈率,我们就搞到了56.7倍,那么你上市之后会不会搞到100倍,是不是我们这次的创业板的市盈率太高,我们今天的对话是不是应该告诉我们的股民投资人应该稳重,谁来接第一天的盘,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主持人:
在中国的主板市场的发展初期,事实上很多人也常常会听到比如说暴涨暴跌,违规操作等等这样的一些说法和现象。那会不会有人因此也会担心创业板上会重演这一切?
李扬:
它既然复制主板,应当有这样一些问题。
主持人:
有这种潜在的风险是吗?
李扬:
对,这个风险挺正常。
主持人:
那怎么办?就任由其发展吗?
李扬:
还是刚刚说的,要透明度,要把所有东西原原本本交给别人,你像他们这个东西交给别人,人家看比主板市场所有企业都好,他当然该卖那么多价钱。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市场会逐渐地来调整这种状况。
主持人:
前两天我接触了这28家企业当中的一家,我就问他说你希望在创业板上把自己打造成我们心目当中的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吗?比如说微软,比如说谷歌等等,他说也许我没那么远大的目标,我只希望能够在创业板的帮助之下,抓住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让所有关注我的人,投资我的人有一个更好的回报。我觉得听了以后。
李扬:
心态很平和。
主持人:
心态很平和,他并不是冲着创业板的诞生就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暴富的机会,所以我希望在创业板的这条发展路上能够有更多这样脚踏实地的人。比如说再过十年,我们重新回到这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创业板的这颗种子已经枝繁叶茂,已经硕果累累,我有这样的期待,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信心?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好,谢谢各位关注今天的《对话》,谢谢两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