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16: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本期《对话》节目《慈善的力量》将于2011年3月27日晚21:55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
《对话》主持人:陈伟鸿
嘉宾:
王振耀 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奕欧 瓷娃娃关怀协会会长(民间慈善组织)
黄如方 瓷娃娃关怀协会发起人兼项目主管
李 劲 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缪 力 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近几年,中国公益慈善业经历了快速发展期。2005年以前年度慈善捐赠额为100多亿元,2005年后超过了300亿元,2010年全国捐赠公益善款额超过了700亿元。目前我国的基金会数量已经达到1843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有846家,占到43.4%。一方面是国人不断高涨的慈善热情,另一方面是接连触动公众的慈善事件。财富如水,应该如何汇入慈善的激流?
56岁的王振耀在2010年的中国慈善业画上了令人瞩目的一笔,全国的70万孤儿从此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放弃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一职,转过身成了一名教书匠,就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就在常人的不解和家人的不赞成下,他依然下定决心,并说自己的跳槽是个人的第二次转型。伴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他推动了许多制度和体制的生成和变迁。
1、慈善的种子,一个馒头点燃王振耀做慈善的心
陈伟鸿:时间额回溯到1960年,那个时候的王先生还是一名学生吧?
王振耀:小学生。
陈伟鸿: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画面是一个大馒头,小学生、大馒头、公益慈善,这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联?
王振耀:其实我要说的这不是一个大馒头,是一个小馒头。那个时候的人像我在1960年,尤其是在农村,那三年自然灾害,我们都吃不饱,我当时几乎是饿得站不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村里边当时来了一些民工,他们看到像我这样的孩子饿得那种情况,他们就节约下来一个馒头塞到我的手里,说拿回家自己吃去吧。那使我记一辈子,比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馒头要小得多,但我记得印象很深。
陈伟鸿:其实当时你也没有想到我将来长大了会怎么样,但总是记着这件事,就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不断地在适合的那种环境下,再遇到其它事就马上又发芽,马上再成长。
陈伟鸿:我们不妨再来翻下一页的慈善日志,看看这上面记录了什么。时间来到了1997年的6月5日,这是在大凉山拍的一张照片,这个时候王振耀先生的身份应该是民政部的司长。
王振耀:那个时候是我到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上任的第一个星期,我是第一个出差就是到大凉山,大凉山腹地,一般当地老百姓叫龙头山,龙头山产生了大滑坡,大滑坡有一百多户房子,整个就被摧毁了。遇难者是一百多人,那个景象是非常惨。那么到了之后,大家苦难之中都要求马上给粮食,马上给资金,讨论恢复重建。
陈伟鸿:其实他们的这种马上对于我们当时的工作来说,是不是很难实现的一个愿望?
王振耀:很难实现,我就说这怎么办,问我的助手,助手说那没办法,过去都这样,咱们赶快从钱包里拿钱出来看望灾民,表示慰问,这当时就给我又一个很深的印象,我说这老百姓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怎么只能拿自己钱包里的钱呢,这个灾害管理体制好像应该调一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