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 >

瑞银中国区总裁: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业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3日 12: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新华网大连9月11日电 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在2009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做客新华网时表示,金融业应该实实在在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好好研究各个行业内在发展的本质和未来规律,能够真正用金融界的智慧和能力好好服务于本体经济。

  记者:有人认为由美国创造的现代金融体系是这场金融风暴的根源,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在哪些方面应该加强金融监管体系?

  李一:谢谢主持人。大家都把它叫做金融危机,确实是因为金融产业出现了问题,也是因为金融的很多机构制造了一些麻烦,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关注到金融危机这个社会概念上来。

  实际上像这样一个大的危机,反映在金融产业当中,一定是一个社会问题。几十年以来,由于美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比其他国家快一些,由此也就影响了金融体系或者说主导权,从资金的控制、产品的推出、金融服务业的组织结构,确实美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我们把目光更多地看到金融体系上,其实很多人应该深思一下,全球目前未来发展的整个思路对不对。

  第二,单讲金融风险的话,实际上根本的东西就是金融业所应该扮演的角色或者说应该做到的功能,不能说失去了,但它偏颇了。金融业本来是应该服务于整体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的,但是在服务的过程当中它觅到了新的途径。现在我们所说的金融创新也好,都是以赚取最大的利益为目标的。

  第三,这些年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整个社会发展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产品创新能力越来越强。随之带来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人员的很多素质没有跟上。从金融业扮演的角色来讲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还有就是监管冲突的结构,这几个因素造成了我们看到了很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这个问题又发生在金融界,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金融危机。

  记者:金融业没有扮演应有的角色服务于实体经济,导致现在很多货币流入资本市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胀压力,但是好几个国家又在警告过早的退出政策会削减刚刚企稳的势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李一:我们看到了一些经济指标或者说金融现象,有一定的时间经济指标或者经济行为,包括政府最近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是很有效的,但是这个有效行为并不代表整体未来一定就要长时间这么做。还有就是资金流动的短期现象并不代表就说有巨大问题产生,这个要看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也是个新课题。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市场经济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金融的参与者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个是个新课题,值得大家审慎考虑。很多国家也好、机构也好,都是短期行为,这个时候更应该从更长远一点儿、更综合的角度来考虑。

 

  记者:达沃斯官方网站的一个调查显示,金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您作为金融业的从业者,如何看这个趋势?这会是全球性的趋势吗?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

  李一:我觉得可能很多人愿意看图表上的状况或者数字上的量高量低。我觉得应该用另外一个词汇说,这可能会引起大家更合理的思考。一个叫恢复,一个叫调整。为什么这么讲?一方面是金融界如何有效地找到自己在整个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去杠杆化这些东西必然造成量的下降。但我们需要做一个反思:金融界除了原来的一些传统业务是否还有更新的,比如说产品,来服务于实体经济呢?这可能又有一个新的未来。总而言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灵魂抓住,它的创新也好,它的监管也好,它的组织结构也好,乃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好,围绕这个核心点,我觉得不管它在经济总量哪个点上,我认为那就是最好的。

  记者:金融危机对于金融业拓宽业务和布局调整有没有影响?

  李一:金融业过去从产品上可能偏重于做杠杆化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服务于实体经济,而是在杠杆化过程中银行赚了非常大的利润。从这样的趋势来讲,它的组织结构应该发生变化,从监管角度、从风险控制角度都会有所限制,这是属于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从人员上来讲,也应该更多的培养人的综合能力。金融界的很多人对单一的抓项目,对单一的销售,在前些年发展的很快,注意的很多。实际上金融界更应该坐下来好好研究各个行业内在发展的本质和未来规律,能够真正用金融界的智慧和能力好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短期的、长期的,我认为这是投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应该好好坐下来共同反思的问题。

  记者:温总理开幕式上表示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您认为政策稳定持续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复苏有什么作用?

  李一:现在很关键,这个观点非常正确,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政府,尤其是领导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危机康复过程中,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很清晰的,也表现了对中国未来经济非常清晰的指导性观点。党中央或者最高领导人的想法和主意,是综合研究后出来的思路。问题是如何执行这些思路,在各个部门这些想法是怎么理解、怎么协同的。我特别想看到的就是以后我们协同的能力,整个战略思想的执行能力,再就是短期和未来长期结合的能力。在软实力方面将要有系统提高,这将是我们金融危机之后应该学到和掌握的最大财富。

 

  记者:新能源在未来会怎么影响世界?

  李一: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到生产方式。我觉得任何东西影响世界的最大物理化现象就是生活和工作,哲学、金融新概念,有些影响人的思维,有些影响人的政策,但是落在哪儿?一定落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如果日常生活和工作充分反映了新能源,那它带来的变化有多大?新的政策、新的观念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这就是对于人类很大的影响。

  记者:瑞银在绿色经济方面有没有投资项目?

  李一:有,一方面我们在全球有专门新成立的部门,专门做这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内部已经有规定,不符合环保、新能源等共同理念的,我们有一定的标准规章,从环保、对未来社会负责任的角度来讲,即使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利润,我们也不会去做。

  记者: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值排名比较靠前,有很大的提升,请您评价一下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和发展前景。

  李一:第一,中国银行业这几年进步非常快,非常快的标准不仅仅是市值,关键是它的组织结构、治理意识和整个运营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些指标进步我们看得非常清楚。

  第二,市值只是这些进步所反映的一个方面,但反过来讲,全球整个市值是下降的,但是中国公司基本上保持在很好的状况上,我们应该祝贺。

  第三,我们但凡实事求是和承认规律的人应该承认,目前的国内金融行业还没有全方位和国际接轨,也没有全方位和国际金融机构同台共舞,但是势头非常好。在这种势头下,要考虑如何逐步有效进入全球金融市场,再有就是治理的概念,整个人才队伍的概念,包括对风险的控制,这些因素如何有新的提高。

  记者:大家已经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这样一个端倪,作为在中国投资的外国银行,您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会拓展业务吗?

  李一:这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好象我们作为金融从业者时常关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提得稍早了一点。但反过来,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这里肯定有很多新的业务,从业务角度来讲,好象又到了时候。在人民币国际休前提下,肯定会有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这个量是很大的。但问题是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走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时刻,这方面国内相关机构回答更合适。我当然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但我希望它在合适的时候国际化。货币实力其实是实体经济力量以及包括软实力等等这些实力的一种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