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 >

思考市场经济地位的两种视角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5日 10: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昨日起在大连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开幕式并回答论坛主席施瓦布提问时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加大对欧洲投资,但同时希望欧盟的领导人、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也要大胆地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比如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温总理表态“援助”欧洲,背景自然是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欧元区经济和欧元信用正面临严峻挑战,而他希望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涉及到的是双方之间的又一个重要话题。尽管按照WTO规则,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到2016年将为全世界所承认,但欧洲如果提前承认,更多是在释放一种诚意。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个老话题。众所周知,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市场经济临界水平,因此相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应当说,总体而言,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及经济自由度在不断得到提升,这是一个事实。众多国家相继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谓是顺理成章。

  不过,至今为止,美国及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仍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理论上,“市场经济地位”属于技术层面的标准问题,只要达到了某个标准,其他经济体就应当予以承认。但很多时候,这其中又有一个与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纠结在一起的问题,而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命题。

  比如,近年来中国与一些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较多,对方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WTO的现行规则之下,中国由“转型国家”转变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则反倾销案例会大大减少。但因为这当中掺杂了其他的政治、经济因素,这些国家或将“市场经济地位”当成一个谈判的筹码。

  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从国家利益出发,各种博弈难以避免。但从趋势上说,欧美主要经济体应当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标准的框架并不绝对,应是一个以各国市场经济的共同性为主、差异性为辅的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区间。中国的经济自由程度与开放水平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也要看到,仔细剖析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现状,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检讨的。这或许也是欧美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另外的缘由。比如,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仍没有很好地厘清,民间经济的生长有些时候被人为压制。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有计划经济思维回潮的政策出现,“开倒车”之举也时不时地可以发现。

  政府的角色和规模从来是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两栖命题。围绕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成果已经给出了一个较好的诠释。能够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唯有在市场失灵之处,政府才去补位。那么,什么是“开倒车”的政策呢?比如微观企业之间的重组,本来就应该由市场发挥配置作用,但不少时候,行政力量喜欢干预,凭借长官意志指手画脚,结果使得重组结果背离市场原则,大大损失效率不说,还可能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垄断领域的改革多年来呼声一直很高,但攻坚却不容易,一些原先支持改革事业的利益群体,在成为既得利益集团之后,可能走向改革事业的对立面,成为改革的阻力。显然,如果不能超越这种阻力,则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还是一句空话,“玻璃门”的现象难以成为历史。

  当前的要务,应是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过多的、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不仅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步伐,也会导致寻租空间的形成。强化改革政府职能,将有助于大大激发市场的投资活力。这是在思考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之时,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从内外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当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