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热点面对面:文化产业的经营智慧 >

《财经热点面对面》演艺市场的“裂变”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15: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2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主持人:好,谢谢大家的掌声,欢迎各位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如果要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经济有哪些亮点的话,我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会是很多人的关注。在去年年底我们中央电视台评出了《2011CCTV十大年度经济人物》,那么在十位获奖者当中,有两位就是来自文化产业领域,他们是文化产业的直接参与者、获益者,当然更是文化产业的推动者。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在当今的中国它的繁荣和发展。

    事实上作为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给我们的益处。比如说在我身后的这些照片当中,你可以看到有很多演出的照片,其实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我知道很多喜欢看演出的朋友,他们的注意力都牢牢地被一部音乐剧所占领,这部音乐剧的名字叫《妈妈咪呀》(音),是来自美国百老汇的一部经典的舞台剧。在全世界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有过非常成功的演出,观众的人数达到了4亿人次。那么这一次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再度火爆上演的《妈妈咪呀》使用的是他的14个版本的语言版本,那就是中文版。

    你看过这部剧吗?我们先来看一看。

    刚才各位看到的就是火爆全球的《妈妈咪呀》演出的片断,此刻这个火爆已经延展到了我们的现场,那在这个火爆的掌声当中我们也来认识一下,此刻在现场就坐的这两位嘉宾,他们一位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张宇(音)先生,欢迎您。

    还有一位是我的同事,中央电视台的评论员,张宏(音)先生,欢迎您。这《妈妈咪呀》非常得了不得,刚才我们发现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包括我们现场的两位张宇先生,直接把《妈妈咪呀》带到中国来的这个操盘手,我知道《妈妈咪呀》中文版本在中国的演出市场上也创下了很多的记录,这个记录还是由您来直接公布更好一点。

    张宇:这样,《妈妈咪呀》的中文版是2010年的7月8号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我们管它叫全球出演,因为我们买到的是《妈妈咪呀》全球华人地区的、华语地区的这个版权。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半年来走了6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重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具体数字一个是演出将近200场。

    一个是观众的人数达到了20多万人,总的票房已经逼近1个亿了。

    记者:这个在中国的演出市场上确实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演出成绩单,张宇先生您自己看到自己用心打造的中文版本的《妈妈咪呀》,创造了这样的一个演出记录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的开心?

    张宇:我们是老朋友了,恕我直言,因为我经常听到别人说你们这个项目做得真成功,我每次都耐心地纠正,说我希望你理解,我们做的不是一个项目,我们做的是一个产业,是音乐剧这个产业。

    就是说从产业这个角度,我现在呢实际上来说没有那种特别欣喜的感觉,或者是特别踌躇满志的感觉,如果说一个项目它已经成功了,你像这么短的时间内演了200场,走了6大城市,那么多的观众,很好的票房。

    但是呢作为一个产业而言呢,它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是也仅仅是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

    主持人:其实要真正把文化当生意来做,我们就必须考虑到市场,所以在和市场结合的过程当中,营销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其实说实话我对中国版《妈妈咪呀》的第一次关注,是我在报纸上看说中文版要来了,我们现在正在选演员,然后这个报道当中你就看到车轮战式的各种演员,大腕儿的、小腕儿的全都来了,都希望在这个舞台上演,不管这个剧到底未来成了什么样的状态,好像这个消息就先声夺人,你就看到制作方他们不惜血本,开始要做这样的一件事情,这是不是你们有意而为之,放出的第一颗炸弹?让大家吸引眼球说《妈妈咪呀》要来了。

    张宇:我为什么一再强调产业这个概念呢,就是我说我们在《妈妈咪呀》这部戏上,我们和纽约百老汇是同一个起跑线,为什么叫同一个起跑线呢?因为我们都是从英国里特斯达(音)公司买到的版权,像这样他买到的是在美国的英文版版权,我买到的是全球华语地区的中文版版权。

    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就第一个环节是在版权所有人那个地方,买完了版权以后,我们俩都要做同一件事,一个是招聘演员,我记得我们选的演苏菲的那个演员是来自台湾地区的,这个在上海的搞发布会的时候,有记者曾经问我说大陆人才济济,干吗一定要跑到台湾去找演员,是不是有考虑,因为这个制作总导演是,就是制作英文版的那个导演,他笑咪咪地看着记者说你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呢回答起来很简单,我没有想到他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我只想到他是合适的。

    主持人:曾几何时,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文化就是文化,它很单纯,但是当我们把文化和产业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景象,在之前我制作过的一期《对话》节目,我采访了文化部的部长,蔡部,我们也特别聊了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以及它在如今的国民经济当中扮演的角色和份量,我们一块儿来回顾一下。

    蔡部长:现在人们对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度的关注。

    主持人:没错。

    蔡部长:如果说十年以前,我们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别人以为这个家伙是个假经济学家,在那说的话是不靠谱的。

    主持人:乱发表的一通言论。

    蔡部长:不靠谱的。但是今天这个话已经成为我们的国策了。我们的文化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内外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我认为都具备了,现在就看我们的本事了。

    主持人:十年时间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用蔡部长的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我们都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曙光就在前面,我想问一问两位,你们对文化产业的这个发展的曙光如何看待?

    张宇:我想叫“十年磨一剑”,就这十年呢给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铺垫了一个非常厚实的基础。那这个实际上来说是一个国家走过了33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奠定了一个很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后,必须要到来的一件事情。有了这个巨大的消费基础,我觉得我们才有了巨大的发展。

    张宏:我觉得任重道远,你像张总他们是一剂决成(音),他们属于国家队的,属于领跑的。

    主持人:对。

    张宏:所以呢相对来说他们改制等等走得都比较快、比较远,但是现在我们回到基层的时候,我们看到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他们谈的更多的是人员怎么安置,怎么改变这个财政补贴。

    主持人:起步阶段。

    张宏:投资的这个状况,对。就是它还是处在改制的那个阶段。

    主持人:对。

    张宏: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是不均衡,包括我们演出市场不均衡。其实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有一天普通的老百姓周末的时候就去一个剧场去看一个演出。

    主持人:不再成为一个奢侈的愿望。

    张宏:当它变成一个生活习惯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候就成了。

    主持人:对,其实你刚才说得特别好,像张总他们是属于国家队,是属于领跑者。

    张宏:对。

    主持人:另我们欣慰的是,后面还有很多跟随者,虽然他们可能在起跑线上,或者仅仅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所有在这条路上的人,我们希望当文化产业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考虑如何来进行这样的一个转变。

    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把原来非常单纯的文化作品现在要把它变成文化产品,但是这个转变绝不是仅仅改变一个字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今天请两位来,其实是请你们贡献很多的锦囊妙计的,那作为抛砖引玉,其实我这儿有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锦囊妙计的一个做法,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这上面写了这样的几个字。

    “利用文化资源”,这是我所找到的一条可以从文化作品到文化产品蜕变的必由之路。我其实给出这样的一个方案是有备而来的,来,我们看一看这个实例。

    资料《功夫传奇》片段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的,我们讨论的这个剧《功夫传奇》也是在国内外的演出市场上曾经引起过轰动的,我觉得它就是打了一张文化牌,就是利用了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的演出当中,他们都特别凸显这个特色,不知道这个特色是不是可以在从作品到产品的蜕变过程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们怎么看?

    张宇:我想是这样,就是《功夫传奇》它实际上是用了中国传统的武术的一个很好的资源,把这个资源加以现代化、加以舞台化,在国内外的市场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我觉得呢这个资源还不仅仅是这样的一种,举一个例子说,迪斯尼也好、好莱坞也好,拍《花木兰》、拍《功夫熊猫》,它是用另一种形式,用中国的故事资源,用中国的特有的这种形象资源。

    包括在《功夫熊猫》中你注意看,他用的道教的资源、佛教的资源,就是把东方文化的很多资源有机地放在一起。但是这些资源不会简单地成为一个产品,也不会简单地成为一个商品,就是这个资源它要经过一个针对市场、针对观众的一个有意识的转换。

    张宏:就是你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别人需要的那个产品,就是一个面。

    主持人:你要把它当标签贴就糟糕了。

    张宏:对,面粉式资源(音),但是你能弄出一个馒头来,也能弄出面包来,也能做出一个蛋糕来,这就是看你怎么能,在其他的填料里边。

    张宇:但是也有可能蒸出一个死面疙瘩。如果你利用的不好。

    主持人:对。

    张宏:对。

    主持人:那其实如果对于你们而言,你们觉得当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希望充分地利用它来打造适合市场需求的一个文化产品的话,那你们会拿出什么样的秘籍,来,把你们的智慧可以写在卷轴之上,待会儿跟大家一块儿分享一下。

    好,两位都已经写完了,但现在谜底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你看,他们都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卷轴又卷了起来,半遮半掩了一下。那我们先从谁的开始?

    张宏:张总吧。

    张宇:好。

    主持人:你看。还是先让别人亮相吧。

    张宏:先客气一下。

    主持人:先出手,来,好。

    张宇:我就写了一个字。

    主持人:你这个大家有点悬。

    张宇:我想是写得悬一点,说得就可以稍微。

    张宏:无限的想象,有无限的想象。

    主持人:无限想象空间就营造出来了。

    张宇:因为这个人其实想说这么几个概念,第一呢,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妈妈咪呀》在北京演的如火如荼的时候,通电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说张宇,这次《妈妈咪呀》一定会成功,因为人心所向。他说什么是市场,人心才是最大的市场。所以呢,适应人心就可以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一层意思。

    第二层就恰恰是我们刚才讲的利用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是要靠人去利用的,我们过去往往想到的这个人是创作之人,就是搞创作的人。其实呢还有做市场的人,做营销的这个人,我们注意看无论百老汇的剧作还是好莱坞的电影,它是面向全世界的。

    主持人:没错。

    张宇:就是全世界不同区域其实有不同需求的。比如说中东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怎么样把这些地区的需求找到一个共同点,找到一个大家共同的这种燃烧点和共振点,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所以我想就是把这个人的组合组合好,可能两个人次,一个人是我们的观众,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终极目标,终极消费者,一个人是参与这部作品的整个创作策划和营销之人。这两部分的人次融在一块,我觉得可能就是一个更大的人,这个人就能走遍世界了。

    主持人:所以看到简单的一撇一纳的背后,有多少的力量在支撑着它,如果你仅仅想到的是跟这个剧目本身相关的这个创作力量的话,现在真的就少了另外一半,在如今的这个文化产品大行其道的过程当中。

    张宏你的秘密武器是什么,来,让我们看一眼。

    张宇:张总特别狡猾,他写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字,不会暴露书法的这个问题,你知道吗,一撇一纳。

    主持人:两笔。

    张宏:挠痒痒。

    主持人:也不错,也不错,来。我是说这个字也不错,但是意思我还不知道呢。

    张宏:谢谢啊。你像我们经常接触的是基层的、地区性的这些演艺,现在叫公司、演艺团体的这些经营者,他可能要考虑的是局部的,就是我们这个区域我怎么办。

    所以要挠痒痒,挠什么痒痒呢?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人心,发现人心的那个地方最痒痒处是什么。

    主持人:你要挠到这个痒痒。

    张宏:我们现在知道喜怒哀乐是可以吸引观众的,爱情故事让人流泪,这可以吸引观众。但现在的问题是基层的很多演出团体,他们不知道挠谁的痒痒,比如说它的财政拨款来自上级,补贴来自上级,所以他要把这个剧本拿出来以后,包括它的团长、院长可能需要它写一个,说我们要写一个艺术性很强的一个东西,他就写了那么一个本子。

    这个本子呢很可能获奖,而获奖有的时候是它拨款、补贴的一个前提。

    主持人:重金打造。

    张宏:对,他就为了获奖写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是不是观众最痒痒的那个地方,不知道。而且大家的痒处其实不大一样,就他说的那个,张总说的那个世界人民大概这个地方都痒痒,所以你一挠大概知道,喜怒哀乐大概就挠到了。

    但是有的人痒痒处比如他在膝盖那个地方,某一个地方他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的需求和其它地方的需求不大一样。

    主持人:对。

    张宏:而只有你这个地方的演出团体,他不仅这个地方是你生存的沃土,你要靠他们来挣钱,而且你要知道,你更有优势知道他需要什么,你怎么才能够挠到最痒处。

    所以我觉得其实,我其实特别想写一个简单的字叫“变”,就是你转变一下方向,我们过去其实不大针对老百姓写戏,或者是作戏,或者是演戏。

    主持人:我们更纯粹在于艺术创作。

    张宏:对,我们要弄一个艺术品,一个精品。

    主持人:精品,拿奖。

    张宏: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到了市场上以后卖得掉、卖不掉,有没有人花钱来买,这个我不关心,因为我弄出来一个精品我就很自豪。

    现在的问题是你必须得把它卖掉。

    主持人:对。

    张宇:你才有资格自豪。

    主持人:我要问问张总,你们在这么长时间的中外文化演出交流过程当中,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把我们本土的一个原本仅仅是一个作品的演出精品真的到了国外之后,你把它打造成了一个产品,让人家认识它、接受它、喜欢它?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张宇:1978年底我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家知道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1979年《丝路华语》这部戏也问世,而这部戏的题材就是一个开放题材,为什么呢?因为它表现在丝绸华路上,丝绸之路上,敦煌莫高窟的一段故事、一段传奇,表现的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表现的是跨越国境、跨越文化的一种爱情。

    所以呢这部戏当时是风靡大江南北。更好的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81年,去年30周年我们又一次带领它走出国门,而且我们和它签订了全球的代理协议,把它带到哪儿去了呢,把它带到华盛顿、带到美国的国家大戏院——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音),在那里演出又获得了巨大成功,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大幅的评论文章,对它大加赞赏。

    张宏:但是这里肯定有,但是这里边肯定有和30年前不大一样的地方,你们已经这种产业化的这种运作。

    张宇:对。

    张宏:它的区别在哪儿?

    张宇:我觉得呢是这样,30年前走出去的时候,按我的说法我们是B TO C(音),按我们的说法我们是把它直接卖给了外国的演出商,我们并不知道那边销售渠道是什么样的,那边的终端消费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市场反应。

    张宇:那边的市场反应是什么样的,那边的媒体的这个报道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不是由我们来控制的。而这一次到美国去做,所有的我们是B TO C,我们是直接面对美国消费者,美国的公关公司,我们雇佣了美国的这个。

    张宏:推广。

    张宇:市场营销公司,我们雇佣了美国的票务公司,我们和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达成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话我们充分利用了美国国家大剧院肯尼迪艺术表演中心,它的那个观众的资源库。

    主持人:网络。

    张宇:那个网络。于是它确实获得很大的成功。

    主持人:我觉得不说不知道,文化是如此的奇妙,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大家看到我们今天三个人在谈论的不是某一个剧目,是如何经典、精彩地创作出来的。而是让它在市场上如何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接受,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现在都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或者说现在具备这样的本领,真正把文化当做生意来做。

    我昨天在跟一个朋友在聊这个文化产业的时候,他给我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很多人现在虽然也说我在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我在做文化,但是他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仅仅就像是科幻片,就是突发奇想而已个,都没有着地。

    然后在制作这个产品的过程当中又像武打片,乱打一气,没有招数。到营销推广这个非常重要的,跟市场对接的过程当中,他们又开始演上了爱情片,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所以从头到尾他就没有办法把文化真正地当做生意来做。

    现在我得问问两位,怎么样能够真正把文化当成生意来做?

    张宏:如果我们把它当做生意来做的话,我就知道生意是很多环节,产业链是由很多环节共同组成的,我们现在其实地方的这些院团,他们面临一个特别大的瓶颈是什么,就是他们的那个剧场,很多都是六、七十年代建的,它没法满足我们现代的这样的一个演出的需求,所以这个也需要商业的,整个商业的建筑,还有包括你后期的推广、票务等等整个的环节都要给它细分开。

    就是生意它其实是一个特别细的一个链条。

    主持人:那我问问张宇先生,你觉得在这么多的环节当中,哪一个环节是需要咱们突破的,你比较看重哪一个环节?

    张宇:我觉得这里头有一个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叫渠道。什么叫渠道呢?因为我们现在一个一个院团,好像就是围棋盘上的一个一个子,对不对,然后呢或者我们一台一台的节目也还是一个一个的子,我们一个一个孤零零的剧院还是一个一个的子,我虽然不会下围棋,但我知道围棋不是这样下的,不是一个一个子,它是一个要布成一个势,要布成一个全局性的东西,这个围棋才可以下得好,对吧。

    那么在中国,我们现在虽然你说二三线城市,你也得看哪个二三线城市,真正沿海的二三线城市现在剧院有一些盖的豪华程度我说不亚于我们,甚至超过我们。

    那么现在从前年“五一”开始提出一个概念,当然国际不是我们一家在做,叫演出院线,我说明一下这叫中国原创,为什么呢,国外没有演出院线,百老汇最大的剧院管理中心尼克松(音)公司的总裁,小鲍勃(音)先生就跟我说过这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只有电影院线,没有演出院线。

    比如我们在百老汇有几十家剧院,但几十家剧院每一个剧院都演的是不同的演出,对吧,它之间所谓院线是指的一个内容流(音)、产品流的一个流动。

    主持人:就是大家都演相同的。

    张宇:这才叫院线嘛。

    主持人:对。

    张宇:院线一句话说穿了,它就是一个联合的采购体系和配送体系。

    那么我们现在有了中演院线,有三家执行剧院,广州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甘肃大剧院,同时还有33家加盟的剧院遍布了15个省市,那么今年春节期间就充分地显示了院线的好处了,这个院线里面的一个光我们“新春演出季”这里面就安排了30多场演出。

    主持人:声势太浩大,我们把文化当成生意做,它就需要完成自己的商品属性,它就需要成为文化商品。那么这又是一次全新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想问一问两位,你们如何看待从文化产品到文化商品过程当中,我们所需要的经营智慧,现在请你们俩人来贡献你们的锦囊妙计。

    同样呢,我还想再抛砖引玉一番。

    解说: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音)这个最初由一群街头流浪艺人组成的马西团如今已拥有全球约40个国家的3800多名演职人员,曾在全球近100个城市演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马戏团。

    每年的观众有1000万人,年收入达到10亿美元,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收入是中国所有杂技团年收入的5倍。中国的杂技演员为国外马戏团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却拿着微薄的工资,如何转变这一尴尬的境地,一直是困扰中国杂技行业的难题。

    这是一台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舞台晚会,这是一场表现上海海派杂技和海派文化的大型梦幻剧。《时空之旅》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创意总监、编导、作曲由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人员担任主创。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时空之旅》已经演出了1600多场,观众达到160万人次,其中,海外客源超过11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达到1.6亿元。有人对它的评价是超越时空的东方太阳马戏团。

    主持人:我刚才贡献的这一招其实就是来自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一个全新的制作理念,把它自己的产品做一个很好的包装,中国其实不乏这些非常好的产品,但是这些很惊险的杂技也好,或者说之前我们看到的精妙绝伦的武术也好,但是怎么能把它变成商品?

    二位看完了他们的表演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也可以结合我们即将展现的这个锦囊妙计一块儿来聊一聊。

    张宇:《时空之旅》是我们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上海杂技团的一个合作项目,或者准确地讲是一个合资项目,那么这个剧是2005年9月27号,在上海马西城首演的,演到现在,就是演到12月27号,整整六年三个月。

    它呢原始投资是3千万,净票房呢,我前段时间得到的数字超过了2.6亿,这个戏就是说我们是请的一个国际足的团队。

    但这个创作团队准确的不是太阳马戏团的,在这点上我和太阳马戏团又平等了,他们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组成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他们不光给太阳马戏团做过,他们还给奥斯卡颁奖典礼做过那个盛大的典礼,他们在拉斯维加斯参加过优秀的这种创作,他给太阳马戏团也做过。

    同时做了《时空之旅》,我认为在亚洲他们最好的作业就是《时空之旅》。

    主持人:你当时想没想到就是说就把这群最顶尖的人抓过来给我们做《时空之旅》?

    张宇:是这样想的,因为呢我当时有这么一个想法,我们提了一个理念,叫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我觉得是这样,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给全世界提供文化的时候,我们都是从中国人的视角,这有好处,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了解。

    主持人:更把握的。

    张宇:但也有问题,因为呢毕竟不是他们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角度。月亮我们平常看它的是这一面,我们也可以乘上飞船去看它的另一面。所以现在请他们来其实是做出另一面。

    张宏:面粉还是那些面粉。

    主持人:对。

    张宏:就是无非是大家看到的杂技,但是杂技不同了,和过去不同,它有故事。

    主持人:它不是馒头,是面包了。

    张宏:这个时候是面包了,对,这个时候它要触动你的心灵。要挠你的最痒处了,所以你看到以后你会为此感动、为此流泪,这个时候它就显得很有文化了,而不是单纯的说我就看了一场杂技,那个人演技挺好,那个技术挺高的,不是,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这个故事其实它是一个挠痒的性质的。

    主持人:来,我们现在来印证一下,刚才的你们的实践和你们的感受,跟你们即将贡献的锦囊妙计之间是不是有着非常密切的。

    张宇:咱俩谁先说?

    张宏:您先吧。

    主持人:完美统一,好。

    张宇:这样,刚才我们的张先生说,我比较聪明,他说狡猾。

    主持人:所以你这次要更聪明一点。

    张宇:我写了两划的字,看不出字好、字坏。那这次我多写几划,是集中的集。

    主持人:您这个飞跃也太大了,从两笔一下子到十几笔去了。这个集代表了什么样的理念或做法,怎么就认为我们能够从这个字上看到从产品到商品的一个智慧?

    张宇:我一直在信,我们和好莱坞百老汇我们差距到底是什么,我们有5千年的文化,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老老实实讲,它的文化产品在全球的畅销程度远远超过我们,我后来想除了其它的原因以外,一个集成能力的强弱是很大的领域。

    比如百老汇也好、好莱坞也好,它集成的是全球的文化资源,首先是全球的人才。那么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也要变成从集成中国到集成全球,要做到这个。

    这个《时空之旅》也好,《妈妈咪呀》也好,其实都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主持人:张宏,你的锦囊妙计是什么?

    张宏:我已经彻底放弃跟张总比书法了。

    主持人:但可以比拼字数。

    张宇:好。

    张宏:CEO。

    主持人:你这个跳跃也很大,直接从国内跳到全球了。

    张宏:对,其实说得和张总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我们应该用一个企业管理者的眼光去看我们现在的发展市场。就是你每一个人做专业的自己,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很多的演出团体里面,那个团长或者院长,他是专业的我们叫做技术人员,就是艺术家,很多都是艺术家,它不是CEO,他不大懂整个的这个管理和市场。但是它有决策权。

    主持人:但是如果我是你这个团队管理的人,可能我现在会有想法,说还是我原来的那个院长多懂我的艺术水平,你好像每天挂在嘴里的就是钱,卖票,就是市场。

    张宏:但其实演的时候,决定演员的最主要的是导演,因为他在导,但是整个市场的大智慧,就是大的这种市场眼光其实是CEO在导,所以导演演员其实都是当中的一个环境。

    主持人:我觉得此刻在看我们节目的观众当中一定有很多是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人,也许他此刻就在某一个院团里,他会对我们刚才谈到的无论是《妈妈咪呀》,无论是《时空之旅》,或者说是这个《功夫传奇》它的市场表现非常非常的羡慕。

    因为在目前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其实还有很多的剧目,它们并没有机会达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成就,票房那么好,观众的掌声那么热烈,虽然他们也兢兢业业地在打造着自己的作品,在希望把它变成产品,希望让它发挥商品的功能,但是最后没有赢得自己想要的这一点。

    我想问问两位,在你们看来,这个最大的症结出现在什么地方?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阻碍了这样的一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此心乡往之的人,没有看到自己理想当中的局面,再次考一考你们的书法。

    好了,我先看看张宇先生的锦囊妙计好不好。

    张宇:因为央视现在厉行节约,给的篇幅就这么大,这个本来关于这件事,我有一个1万多字的论文,现在只能写其中两个字叫票价,其实是很片面的,很片面的。为什么说票价?

    主持人:对。

    张宇:还是要回到人上去说。我们中国的票价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票价太高了,票价太高,就把中国的绝大多数的消费人口关在了演出市场之外。你举一个例子说,我做一台演出投资了500万,我只能演10场,客观来说我至少要每场要收回50万我还要不赔本,还不要说盈利了,还有当下成本呢,那么这只是制作成本。

    主持人:没错。

    张宇:对不对。但是如果我们要演500场,每一场只有了10场10万块钱的这种制作成本,同时再加上当期比如5万块钱,那和刚才说的那个50万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对不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

    主持人:这个也回应了之前张宏提到的一大阻力就是票价太高,我们进不去。

    张宏:对。

    张宇:我们没法看,所以也没办法来让这个市场更加地繁荣,更加地火爆一点。那张宏,你这次写出来的是什么?是火星文吗。

    张宏:我和张总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他写的是票价。

    主持人:没错。

    张宏:我写的是便宜。

    张宇:我们这四个字得连起来念,叫“票价便宜”。

    主持人:反过来念也行,叫“便宜票价”也行。

    张宏:解决票价贵的问题呢,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你不去看这个贵的。

    主持人:但是我可能就错过好的了。

    张宏:所以它就没法成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你说把它变成一个需求,又让需求来提振经济,这就不大可能。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企业,我们把它已经叫做企业了,企业内部的管理,然后优化你的整个的配置。其实刚才张总说的这个,他们的集中采购、集中配置等等,就是一个文化演出市场的沃尔玛,因为它有很多,很多终端可以演,然后他到版权方一去买。

    主持人:采购。

    张宏:这个价格就下来。它现在造成国内票价这个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实我觉得赠票很讨厌,所以刚才虽然张总欢迎说在北京下一轮演的时候请我去,我自己买票去。

    主持人:那你帮我也买一张。

    张宏:我刚才说了赠票很讨厌,我不赠给你票的。这个钱会摊到其它的票价里面去,所以会变成什么情况呢,就是拿赠票的会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有面子的事儿,他就整个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文化,就是你如果自己掏钱买票觉得这个事儿很没面子,赠票有面子。

    这样的话就不得不演出商就把票价定得特别高,这个就会很麻烦。所以我觉得,我觉得我们要综合起来,一个是企业自己要想办法降低这个成本,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尽量地减少这个赠票给票价带来的伤害,一场同样的演唱会,如果在香港看的话,300到500港币是能够看到非常清楚的这个演员的汗毛的,但如果在内地看的话,你只能拿一幅眼睛才能看到鼻子。

    主持人:在北京2500都看不清楚。

    张宏:对。

    主持人:所以这个门票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门槛儿。所以我手中还有一个卷轴的话,其实此刻我特别想写的词也跟你们呼应一下,但是仅仅呼应在字数上,就两个字,我觉得我想写的是品牌。

    是不是对于这些还在苦恼我的市场表现不好,我的票卖得不好的人来说,认真地考虑一下怎么打造你的品牌可能也是出路之一,你们觉得?

    张宇:我觉得完全正确,刚才我正想说这个话呢。演出这个领域我们的品牌还是太少了,举个例子说,芭蕾舞到中国来,我们不会笼统地说我们看外国的芭蕾舞,我会说我去看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我去看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我看交响乐我也不会笼统说看交响乐,我看维也纳A语(音),我看博雷艾语(音),看费城交响,所以我看的一个具体的品牌,对吧。

    我也不会笼统说看外国的踢踏舞,我看的是《大河之舞》,它这个剧目品牌。那么我们走出去比如像京剧,从梅先生的时候走到现在80年了,我认为呢,我自己觉得,因为我也是走出去工作中的一分子。

    主持人:对。

    张宇:我觉得我也有责任,我也有内疚,就是我们的京剧这个整体概念推广给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京剧,但是全世界看京剧的时候绝不像我们看芭蕾一样,为提出来,说我去看北京京剧院的京剧,我去看中国京剧院的京剧,或者是说我看哪个流派的京剧。

    主持人:这说明咱们的品牌真的没有立起来。

    张宇:还没有立起来。第二,剧目品牌,我们看莎士比亚的东西,我们也不会笼统说看莎剧,我们会看《哈姆雷特》,我们看《罗密欧朱莉叶》,我们看芭蕾舞的时候,我们看天鹅湖,我们听交响乐我们听贝舞(音)。

    那么我们的京剧出去的时候,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的剧目品牌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前两天和中国京剧院的一个领导谈话的时候就说,我说如果能用今后5年的时候在全世界、在京剧的剧目中,我们推出5部剧目,让全世界记住它,像记住莎剧一样,像记住柴可夫斯基的三大剧一样,记住这五部戏,我觉得我们就很成功了,我们有了这5部戏,我们将来不愁50部戏。

    但是如果连5部戏大家记不住,我认为我们的品牌战略还没有成功。

    张宏:对。

    主持人: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从先仅仅是注重文化生产的话,你现在必须注重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这个过程当中,相信品牌的力量,这是中央台常常播的一个广告语,但是它同样是在这个领域当中,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

    张宏:你觉得这么多的院团他们怎么来建立品牌才有可能走一条捷径呢?快一点。

    张宇:没有捷径可走,创立品牌其实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远景,所以你看张总他提到的动不动就是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就是你把一个品牌要建立在很远的一个未来,你才可能形成这样的一个真正的品牌。

    主持人:有这样的说法。

    张宏:但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要觉得是我们在吃品牌,就是因为你吃了品牌你可能就带来短期的效应,你不需要长远的规划。

    比如说是个豫剧团,它就可以唱“刘大姐”这种,是个黄梅戏班子就唱《夫妻双双把家还》,而且它都不用唱整本,他都不用演整本,因为演整本的话,它可能会担心,不能那么吸引年轻人,票房暂时上不来,所以它都是一段一段一段,这一段一段一段都是什么?这一段一段一段都是祖先留下来的品牌,都是我们前辈留下来的剧目的品牌,但是这个品牌被他把最有价值的、最能挣钱的那一块拿出来,甚至让一个流行歌曲的演员就去唱,这样的文化很见效,一下就挣来钱了。

    但是它没有想到这个可能会对它未来的长期的一个品牌的影响。所以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长效的机制,让它潜下心来。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今天一直都在探讨如何把文化当成生意来做,我们前面各位的锦囊妙计就像是成就文化当成生意做的几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无论是我们的政策、无论我们的创作,无论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市场意识的建立等等都是如此。

    在这方面张宇先生确实做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所以他也在2011年年底,我们的《CCTV中国年度任务颁奖典礼》上也捧得了一个大奖,我今天要特别隆重地再把当时给您的颁奖词重新来重温一遍,当时给张宇先生的颁奖词是这么说的:

    致力于文化市场的产业链,将世界经典引进中华大地,让中国精品登上海外的大雅之堂,编制文化繁荣的强国梦”。

    我觉得最后的这句可能是你心中至今依然愿意去奋斗的一个动力。如果说你心中的这个文化繁荣的强国梦,会又翻开新的篇章的话,你可不可以告诉大家,这个篇章上会写满一些什么?

    张宇:我想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因为现在确实是开开了一个,像你说的新的篇章、揭开了新的一页。那么我想首先我们要继续在走出去方面有更多的这种创意和更多的创举,刚才我们一直在谈生意,我一直在想中国的字很有意思,它可以拆的,就是一个字可以拆成若干个词。

    我想生意应该是生活和创意,实际是让文化不仅仅是成为我们的一种装饰品,或者离我们比较遥远的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我们除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这个学习生活,我们还应该有我们的文化生活。

    主持人:没错。

    张宇:对吧,但这个生活不是简单就可以出现的,它要靠创意,走出去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刚才你讲到品牌,我们在推出中国的一批好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在重点打一个品牌,叫“中华风韵”,英文其实就叫做中国形象的意思,我们希望就是人家记住,凡是在这个旗号下出去的东西都是好东西,都是有质量的东西,都是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已经和美国的国家大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还有就是全世界做演出的人都想去一展身手的林肯艺术中心达成了协议,我们今后将每年在那个地方展示中国的舞台作品。

    同时我们还将和奥地利最大的一家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公司在维也纳成立合资公司,就是把我们的整个中国演艺产品走出去的这个阵地前移。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做的可能就不是一部戏、两部戏,不是一部作品、两部作品,而是一个像刚才张宏同志说的,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卓有成效的这么一个奋斗。

    主持人:其实这个强国梦可能不是张宇先生一个人的梦,因为所有的中国人可能都在期待着文化繁荣的一个强国梦,张宏先生,你愿意给这些渴望加入到这个梦想营造过程当中的每一个人的一份建议或者是祝福是什么?

    张宏:开阔眼界,转变思想。我们回顾一下许多年前国企改制,那个时候大家也都很迷茫,那文化这个演艺团体比国企改制更麻烦,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转向市场,还不像国企,原来本来就在市场上。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前行者,包括张总这样的国字号,然后和国际上整个接轨的这个步伐。

    我们开阔了眼界以后,思想转变起来就会快。而思想转变其实是我们转向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张宏:谢谢两位在这样一个转变的关键时刻,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特殊节点贡献了这么多的锦囊妙计。在这一时刻我突然想到了这样的四个字,以往人们常常用它来描述我们文化的一个繁荣,那就是百花齐放。

    可是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在今天显得太过静态了,因为每一个文化人的心中其实都涌动着一份热情,所以如果我们稍稍做一个调整,把它改成绽放的话,似乎更可以表达我们此刻内心的那份冲动和对前程的一份向往。

    所以我想在未来的大发展的过程当中,让我们一起来期待着文化产业绽放的那一天,所以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我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到不同的领域和大家一同来关注文化产业的璀璨绽放。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进行到这儿,谢谢张宇先生,谢谢张宏先生,谢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热词:

  • 《财经热点面对面》演艺市场的“裂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