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热点面对面:文化产业的经营智慧 >

《财经热点面对面》出版业: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15: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2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主持人:谢谢各位,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节目现场,这些天我们都在持续关注着文化产业的经营智慧。说实话,其实老百姓有的时候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不是特别的一些复杂,比如说我们的诉求大概就是每个月可以让我们看到一部非常的大片,每个月是不是可以我们欣赏到一场非常经典的演出。当然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每个月是不是可以读到一本好书,其实在中国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出版社,他们每天所考虑的内容就是如何能够出一本叫好又叫座的好书。在今天我的身后看到了很多的照片,这些照片其实真是的记录了我们出版领域当中的一些龙头企业的身影。那么在整个转制的过程当中,对那些优秀的出版社如何能够真正的转身成为卓越的出版企业,这是他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会有一些锦囊妙计提出来可以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呢?我想我在这儿先抛砖引玉一番,到底如何让一些优秀的出版社成为卓越的出版企业?这第一招,我也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叫财务处长变财务总监,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来,我们看一看。

    看了刚才的片段大家知道我今天抛砖引玉的第一招锦囊妙计就是所谓的财务处长变财务总监是有出处的,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节目是我们在2009年在制作的一个节目的片段,当时探讨的就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转制的时候,我们需要拿出什么样的经营智慧,今天我们也请到了两位嘉宾在现场跟我们分享更多的的经营智慧。来,我们掌声欢迎一下这两位嘉宾,他们分别中南出版集团的董事长宫曙光先生。

    宫曙光: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您。安徽出版集团的总经理王亚飞先生。

    看到王总大家觉得挺眼熟的,刚才片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您,你们俩都在这件事情如果说处在同样的一个情景当中,这个财务处长说我现在账上有几千万,你们俩是不是都非常生气?刚才王总已经表态了,他很生气,你太不会经营了,宫总呢,你的手下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宫曙光:换个人吧。

    主持人:换掉他。你更狠这个是。其实不管是生气也好,苛刻也好,换掉他也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不具备经营的指挥和经营的头脑,是不是这个原因我问一问两位。

    王亚飞:应该作为一个财务总监或者财务处长脑子里边首先是怎么把资产盘和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可能哪一个企业拥有大量的资产放在那儿趴着,它都是经营过程中去滚动的,所以财务处长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会做资产,运作资金,运作资本。其实恐怕这个很多出版集团现在的财务总监都是由处长过来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变化其实是被逼的,所以如果说这是智慧是逼出来的智慧,我觉得真正的意义是财务总监的这种职能的变化,带动了所有员工他对这个企业身份的这种认识和认同,那就是我们已经不是一个行政机关了,它是经营者,不管你是管财务的,还是管市场的,还是管产品的,大家都得便。

    主持人:从2003年开始,在我们的出版领域,其实改制就成为一个主旋律,在从2003年到现在,如果不完全统计的话,可能有1600多家的出版社开始了他们的转制,成为了市场的主体,那在这个市场过程当中我们最需要掌握的就是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些经营的诀窍,经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今天的我们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卷轴,请你们把锦囊妙计写在上面。

    你们两位展示的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宫总,宫总您写的是?

    宫曙光:预演未来。

    主持人:预演未来。然后王总写的是资本运作。看来得加个横披,王总你加个横披会加什么?

    王亚飞:财富。

    主持人:财富?宫总加个横披加什么?

    宫曙光:人才。

    主持人:人才,这两个才,无论是财富还是人才,其实都是我们在转制过程当中特别渴望的,好我们一一的来看一看他们的锦囊妙计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是真正的起到了作用。

    王亚飞:一个产业如果没有资本运作它的成长速度是比较慢的,没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像我们文化产业,因为它是个产业必须有个资本的运营过程,因为资本是趋力的,它能把力带到任何一个方向上,都会使这个产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像我们文化产业做图书因为你本身的影响力比较小,第二你的资产状况不是很有影响力,那么由于资本的介入使你的档次得到很高,你的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集团出来以后,别人一看这是个上市公司,是个公众公司,大家对你的看法、评价、影响力就不一样了。而且你的资产是在成倍的增长,成本它带来的它可以在高端层次,可以把所有的资源垄断到资本,所以一个文化产业要走向社会的话,这里想做精品图书也好,做大众产品也好,你首先有个资本的支撑,才敢大胆投入,任何一个产业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何况我们文化产业是一个最明显的,一日投入多日产出,一本书它可以买多少年,一种投入多种产出,搞一个故事出来,又是书,电影、动漫、主题公园都出来。

    宫曙光:过去我一致认为这个资本是推动所有产业可以向前发展的这种力量,但是我有前提就是那是当你缺少资本的时候,所以资本可以为王。当你的资本足够的时候,资本是不可以为王的,那么它应该是人才为王,所以你刚才说的这个改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改革有两句话是人王何处去,钱从哪里来,那么人往哪里去,实际上是指你要现在的人带向未来,你怎么把它带动,其实这是改革最大的问题。而我们所用的办法就是把你现有的条件或未来的可变因素全部拿到一个模型里面,我按照现在的这种状态你运营到20年之后你自己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输入到中间去你自己算,然后按照我们所设定的改革方案,你未来在20年之后会怎么,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型算出自己未来有多少收入,有多少身价,这是我的一个方法,让它能够清晰地通过算来感受自己未来的。

    第二,我还跟我的几个员工就是他不大赞成这种改革,我就让他做一个事情,第一,把你现在已经做过的事情或你现在公司所在的性质放到人才网上去,你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要你,你值多少钱,然后你按照我现在跟你设计的公司模型,你过去做过的东西套进去,然后你再放到网上去看,有多少人要你,他给你出什么价,这样它就通过这样实际的人才市场的这样一个演练,它感受到它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所以我说这个用预演的方式把大家带入到未来,就是我来做好这样一个改制的一个办法。

    主持人:人才问题解决之后,自然就是另一个要素就是钱,钱从哪里来,是不是所有人都瞄准了这个资本市场?

    宫曙光:也不一定所有人都瞄准资本市场。

    主持人:现在好像有48家的这个出版企业。

    王亚飞:其实融资渠道很多,走上市这条路我看就是我并不是很缺钱,但是像文化产业有个特点小钱有,做大事的缺钱,做大产业链的时候,大项目的时候。

    主持人:需要大手笔。

    王亚飞:就是支柱性产业的时候你缺钱,这是一个。第二个你怎么会用钱,这就需要刚才宫总讲的人在,你把钱拿出来没有会用,也是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了用钱,我觉得老百姓或者说我们普通的读者,在用钱这个问题跟你们也有同样的担忧,你们可能考虑到这些钱到底该怎么花,怎么更好的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普通的读者担心的是你们一旦有钱了,会不会被钱迷惑了眼睛,而不再认真的去考虑如何去好书,把一些钱放在一些短期效应更好的一些项目上,甚至有可能投到房地产等等,这些利润更高的地方来。那谁来为我们提供好书呢?所以到底该怎么用这些钱,你们有没有一些好的招数?宫总先写完了,我们看一看你的这个绝招,是什么呢?满足小众。

    王亚飞:我这个用心、潜心。

    主持人:用心,潜心。我们听一听你们如何做到这一点,满足小众,宫总,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除了大批量的满足一些公众需要的一些图书之外,还有瞄准小众的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这些精神财富,文化产品。

    宫曙光:我们集团非常明确,我们锁定四个目标人群,那么这四个目标人群包括领导,20岁的青少年,包括城市的白领、金领或公务员城市动力人群,那么包括55岁到80岁的中老年人群,就这些目标人群我们非常明确。那么除此之外,当然还包括,因为我们有很多媒体在湖南,包括湖南的这七千多万人,那么除此之外,其它的人群我们是放弃的,我是放弃的,那么在这目标人群中,我们要求我们的产品不是说针对所有老年人的,一个产品怎么可能满足1亿多老年人呢,所以你必须在老年人还非常明确去要哪一部分人,你要跟哪一部分人看的,你比方说我们去年创办了一个快乐老人报,这个报纸到元月一号它已经发到55万份,就是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年多的时间发到这个样子,那么他所针对的人群就是中国城镇的60岁左右的老年人,他的非常清晰的,而且他没有把这1亿多老年人作为他的人群,他可能就是把几百万的老年人作为他的适应人群,而这种希望的是他能够未来发到一百万份以上。那么还有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现在做轻小说,我们轻小说已经应该占有量已经很大了,那么我们的轻小说现在他所针对的这个目标人群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估计是30万左右的这种轻小说的这种我们说他钢丝也好,或者骨灰粉丝也好,你产品的定位就越清晰,就越能够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他就会成为你的这种骨灰的粉丝,比方说我们现在的轻小说是书店背着现金来取书的,它和所有的图书的走法是不一样,那么它为什么可以做到别的书,你卖了之后你结账都不好结,那么你现在怎么可以背钱来取书,就是因为这些书完全满足了这些骨灰级粉丝的需求,他不会需要别的书,他就需要他的书,所以书一出来,他在网站上一看到,他就去书店去拿,书店不会亏钱。

    主持人:王总刚才您说用心和潜心,这个用在出版这个方面,用在出书这个方面到底有什么讲究?

    王亚飞:这样的,我这一辈子基本上是在市场打交道出来的,我觉得不管你在哪行工作,你第一就要用心,用心是肯定找到你的亮点和机会,那么做生意和做书是一样的。那么用心你肯定能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我觉得我给员工讲就讲这些普遍道理,因为我本人可能更多是一个读者,很少是个出版人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做一个读者要求出版人,肯定要求出版人做读者愿意看的书,现在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影响力的一些思想哲理,但是没有用大众的方式让大家享受看到,所以我个人要求这么做,我觉得用心是一个编辑,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素质,你先用心才能找到你的发展要点。潜心就是说你真的去动手,真正去琢磨才能有这个结果,我们在这方面几年前我来了以后,我就出版社以后就是一个自来水管,所有的人都从你的管子过来,你就占了一点水气,至于水是谁的与你没关系了。但是你要作为一个真正的出版社一定要是个舞台,让所有人在你这个舞台上版权、演义结果都是你的,这样才管用,所以我们当时出了一本书,我叫原创,我是比较主张原创和挖掘真理现有的资源,那么第一个原创我们做了这个叫徐新行(音)的漫画,徐新行的漫画叫《魔术笔记》,现在就这种书都有三级性质了,业内做图书,少儿图书在排行榜一直在前几名,现在在APP(英文)每天点击,现在大概已经点击了几十万人,点一次一块9毛9,因为素质出版走到最后,1.0,2.0是淘汰的,肯定是在3.0的范围,1.0就是一个小政治服务,2.0就是网上写书,做平面的。3.0以后才能出,所以做书一定是从,一本书能卖N次的角度去出发,才有结果一是投多少投入产出,我觉得我们做素质出版跟图书出版,把一本书能够卖N次,作为一个编辑的标准,你出来的书能不能嫁接很多次,这才有资源,这个价值就在这个地方。嫁接资源、嫁接资本、嫁接平台、嫁接渠道、嫁接载体,公司集团这个层面重点是在理念上推动这些事情,慢慢的编辑本能够真正的了解用心去发现,潜心去完美。

    主持人:现在我们更多的会把我们称之为出版商,既然和商有关系的话,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反映,可能在出好书和追求利润这方面平衡的过程当中会有纠结吗?

    宫曙光:我是不纠结,因为我们认为最好的书一定是受社会主流人群欢迎的书,所以在这点上,也和做别的事情没有什么区别,作为一个出版的人,就像一个卖衣服的人应该对人类有道德的底线一样,做出版的人也是一样,所以他绝对不会去,如果它很正常的话,它不会去因为像毒品一样有很高的利润,我们就去追求它,我觉得一个正常的出版家或者出版商,在这样的基础道德底线就应该不纠结。

    主持人:有人希望很市场,有让希望很内容,这方面到底有没有可能完美的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然后又真正是我们老百姓所需求的图书。

    王亚飞:这样子肯定会有的,你比如最简单的《哈利·波特》很简单,它这个书大家都喜欢看,但是它完全是商业化操作的,它最后一本书,它的结尾是保密的,经过保险公司保险的,然后等于是很多人猜这个谜底,我个人认为这个商人跟文人应该是结合最好的,我典型的商人,我身上的文人的气息比商人还要重一点,从我们个人来讲,做企业有三个利益一定要注意,首先要生存,你做个出版社,你说你做书再好你不能生存,这个CPI天天涨,哪个年轻职工进来没有10万块钱都养不了,这个老年人职工要养,你要买车买房,出版社必须赚钱,但是取之有道,这是方面的。那么当然你可以做企业的,为什么集团就有好处呢,集团把这个产业链整个融合起来,帮助你出版,能够既赚到钱,也能把人生活的更好,因为出版本身是个潜心做得行业,出版人都要体面的生活,文化人都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那么你是要有资金,所以我觉得在有原则的情况下,大家把生意做好。

    主持人:宫总你更愿意别人把你看成是一个文人,还是看成是一个商人?

    宫曙光:其实从我个人来讲我是希望很纯粹,我在文人,我做文人岗位的时候希望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做商人的时候,希望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商人,更重要的是你把这个企业能够带向一个比较好的未来,我觉得这点,就像你刚才说到的这个是不是有很多的书能够两者兼顾,其实所有的,我们讲所有的好书都是两者兼顾的,我举两个例子,像霍金的这个《时间简史》应该是一本好书,但是是一本不好读的书,因为霍金的书。

    主持人:很艰涩。

    宫曙光:写宇宙的,他不艰涩,所以他的那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离的很远的,但是我告诉你,霍金简史我们一共卖了多少钱呢,超过了五千万,一本书就码洋超过了五千万,我出了十几个版本,那这个书对于普通人类宇宙的知识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有一本《世界是平的》这是个很热的书,我们的码洋也超过了五千万,就一本书,所以你说它是这个是有铜臭呢?还是有书香,所以有时候这个铜臭和书香混了之后,它应该是一个另外的一种气息,而且这种气息应该是很清新,很健康。

    主持人:很独特。

    宫曙光:对社会有益的一种气息。

    主持人:我觉得非常巧的是你刚才举的自己的两大全投产品,霍金的《时间简史》,还有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他们都是舶来品。其实我们常常也听到中国的这个百姓,中国的读者也一直在渴望说,我们是不是能够自己的一些原创的全投产品,有影响力的产品出现,所以我们在这个转制过程当中,让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了,让我们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但似乎我们并没有同步得到这么多我们渴望的来自原创的,来自我们内地的一些出版读物,你觉得哪一个环节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了这样一个局面?

    王亚飞:总体来说,可能还是在创作这个环节上是一个关键的,就是一个任何书它都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就是一个方面,所以现在,比方说文艺的一个书,之所以没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就是说生活的来源还是少了,有的书为什么受到一些欢迎,它就是生活的东西多一些,在感到清晰一些。如果学术类的书我觉得更加科学性、有前瞻性,结果我们出来很多的带有思想性,都是回顾以前的,为什么霍金简史它能够有影响力,第一地球是平的有影响力,它是看前瞻的,西方的一些舶来品为什么受到欢迎,他的眼光是看后五百年,后一百年,他分析、解释,让人们了解不明白的地方,这样的就可能更有引导性,思想性更强,所以我们的创作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我们前瞻性思维,创造更多引领人们思想的生活的前端,这样可能就更多的好书就出来了。

    宫曙光:刚才这个王总的讲也是一个现实,但是我还是不愿意把所有的这个责任推到创作环节中间去,因为我们毕竟也是这个链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链条,那就是一个作家,当他有一个主意的时候,我们就都应该进入,进入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作者或出版家,乃至到最后的出版商一个互动完成的过程,我们在这方面和西方去比,我们的体制的成熟程度,我们这个思想的敏锐程度,我们服务的精细程度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最近,我提出我们的出版业应该要变作事务所制,我就希望我未来一个出版事务所10个人、20个人,你对一个作家的服务,我希望你是终身的,当他20岁的时候崭露头角的时候,你发现了他,你们共同碰到一起,你为他服务,那你应该为他做到60岁、70岁都有可能。

    主持人:对。

    宫曙光:这样一个终身贴身服务的一种模式,我认为有可能让一个作家更好把握自己,写出好产品来。

    主持人:他的写作规划当中每一部都有你们的身影?

    宫曙光:对,而且作为一个出版商,你应该是能够介入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不是你只想抢他的某一部,这部书可能会很销,我就去抖,应该你既然看好这个作家,你应该把这样一个过程都承担起来,他也许会写一部很糟糕的书,他不好,不好走,但是他就认定我这本书要出,你也要得给他出。我希望未来的合伙人资的这种事务所,它是既包括你的出版环节,同时应该是从它的创作环节,到最后它的版权代理,一揽子的一个服务机构。

    未来的好作家我认为,当数字出版已经成熟之后,你要想每天上传到各种出版平台中间,那是几十亿的文字,一个作家要想你今天写的这500字或者说1000字,能够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很难的,比在沙子里面发现金子都难,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真正的好作家是需要团队的,需要团队跟他去丰富思想,需要团队去推介它、去包装它。我就觉得我们出版机构就可以干这个活。

    主持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大家习以为常的一本书,它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了,它是一个产品,它的整个的生产、设计、研发的过程是需要我们出版集团的每一个人悉心去关照的。当然对于产品而言,它的市场也是我们所关注的,成为了市场主体之后很多出版企业,他们不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国内的市场上,更多的人开始放眼全球市场。我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输出版权在那一次首次超过了引进版权,我们一块来回顾一下。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当时的一段采访,外研社和梁咏(音)出版集团的两位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在征战国际市场过程当中所做的一些战略的调整和思考。确实国际市场很好,但不是每一个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就的。你首先要考虑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征战国际市场,你要拿什么样的作品去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你如何能够把握住它的营销渠道,来让自己的产品更好地走进自己的读者。刚才他们介绍的是自己的一些做法,我想问问两位,从你们的角度来说,你们觉得他们的这个做法当中有哪些可以被提炼成为我们的经营智慧的?

    王亚飞:这个做法叫入门,怎么入门,就是外国人怎么认识中国人这个概念,现在的书走出去的话已经超出了这个阶段。

    主持人:超越了。

    王亚飞:原先叫走出去,我个人认为文化要走进去,走出去只在浮面上漂,版权卖掉了,容易把书出出来,出出来以后卖多少本都不知道。说你这个版权卖给一个小的出版商了,可能出书300本、3000本,发到书店里面放三年不一定能够销售掉,现在要走出去,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造成氛围,要有商业手段结合,要进入主流社会,进入商场,进入各种各样的专卖店,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图书根据它的需要走出去。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书,我是成批量的,我将生活类、励志类和教育的图书打包在一块,和我在集团里面其他商业的渠道挂钩。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大量出口这种数字传媒的硬件产品,到了乐购、到了沃尔玛,到了凯尔玛这些商场,但是我每卖一部数字产品,可以免费送一本书,那我一年如果100台iPhone、Pid、数字电视、电子相框这类东西都有,原先是一本一本的,一个数字电视或者一个数字机顶盒插一本博书,算是免费的,比如说30块钱里面有1块钱是这个书钱,现在老外聪明了,我不要你这样卖,你这样卖我永远只看到一本书,我买你30万台机器,你给我50本不同的书,这样子书等于批量地出去了。

    主持人:宫总,你们在走向海外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绝招吗?

    宫曙光:应该说中国现在的出版物走出去都没有绝招,只是说大家都在探索,探索得比较好,我认为刚才两位,他们应该是比较早在做这种探索的。我们现在主要的渠道是,第一是争取在一些大的项目上跟国外的出版社共同合作,共同署名出版。比方说德国有一家很有名的音乐出版社,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音乐出版社,叫索特。那么它现在发往亚洲或欧洲的音乐乐谱,就是跟我们的文艺社一起共同出、共同署名,然后我们制造之后发往世界各地。这样对于我们,第一是扩大自己的影响,第二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熟悉国际市场是非常有效果的。

    第二更重要的,中国的文化或者文化产品要真正走进去,渠道是很重要的东西。仅靠过去传统图书的发行渠道,或者说院线的渠道,其实中国文化很难走进去,我认为未来通过数字渠道,通过数字终端直接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可能性要比这些大。比方说我们现在跟华为合作之后,华为每年生产的上亿部的手持终端,它绝大部分是替国外生产的,我们就可以把我们自己的一些名著和我们想要的东西直接植入进去,这样他就实际上,他拿着手机的时候就可以去阅读。这样的方式久而久之,我觉得对于形成中国文化,对于一个比较陌生的文化对我们的了解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其实这个营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桥梁,它可以让你的读者跟你的产品之间有一次亲密握手的可能,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的话,可能你的最终优秀的产品还是得束之高阁。其实世界很多优秀的出版企业,他们也许在这个方面都有一些特别令人羡慕的地方,如果现在让你们来回望一下,这么多林林总总的世界知名的、优秀的出版企业当中,哪一家或者说哪一次,他们的哪一个营销行动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

    王亚飞:国外的一些大的出版社给我感觉,他做一个产品,他的营销功能占80%。我记得哈勃克里斯在有一次酒会上,他的老总过来,专门花工夫来讲他每本书,讲他怎么给孩子写信,让孩子读了这本书。我们现在也请有关的专家,比如说我们做童话书,我去作童话的这些作家,到安徒生的家乡去,到圣诞老人的家乡芬兰去,让他们体会真正的这种童话怎么产生的。

    宫曙光:我个人更为关注的或者说我更为钦佩的还是麦斯威尔,麦斯威尔他可以把世界上科技方面的成果,一大半的揽到自己的出版物里面。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的论文至少一半以上是他发表的,所以这样的出版社,它真正承担的是人类科学集成商的这么一个角色,也是人类科普的推广者的这么一个角色。

    主持人:那他会考虑销路吗?

    宫曙光:他的销路非常好,因为他已经把人类最好的东西拿到自己手上了,你手上捏着人类最好的东西还愁卖吗?一点不愁卖。

    主持人:他是因为垄断所以才有这么好的效果?

    宫曙光:他是因为好所以垄断,因为垄断所以做得更好。

    主持人:当你有了好,当你有了垄断这两个要素之后。

    宫曙光:他完全是良性互动的。

    主持人:是不是你已经不需要考虑什么营销,就出主意、想办法去推广你的书,这些都不用了?

    宫曙光:他当然也要营销,他的营销就会很简单,他更关注的是我怎么把这些东西以最便捷的方式传到你的手上。比方说他应该是大的出版集团当中最先数字化的,麦斯威尔最先数字化,他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大出版纸制的这种杂志或图书了,他全部卖他的数字产品。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营销的手段很多来说相对比较传统,还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是可以让这种营销更加地深入人心,更人性化一些,更生动一些?

    宫曙光:其实应该说现在图书的营销手段已经不单一了,我们所说的传统图书营销的签售等等,加上我们现在所用的所有的数字媒体的推介,包括博客、微博等等,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怎么样找到这个产品和你的营销渠道之间特别契合的那一种方式。这一个工作,我觉得我们都是做得不够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产品,相对来讲图书和影视,或者和其他产品的这种配套不是很契合,这也是我和王总在一直追求的事情,我一个题材,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做成不同的产品,然后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由一个产品最后成为一个话题,由一个话题成为一个事件,由一个事件成为一种文化。

    主持人:你希望各个渠道都为我所用,能够把它们联动起来。我又想到了一招,其实你想做到这一点的话,你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办法,让自己的规模更扩大,也许你所拥有的技术手段也更加全面。就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短片展现的2006年的那期节目当中,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外研社的老总当时说美国有一家汤姆森学习集团,他们打算出售自己,可是当时他们到中国来问,说有没有人想要买我们,很多人表现了兴趣,可是一听价钱之后吓坏了,因为他们的开价是50亿美金,这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出版企业来说,完全是一个蛇吞象的,可望不可及的事,但是是不是可以有一些捷径,比如说我们不一定先去兼并海外的企业,我们在国内可以来找一些有可能被兼并的企业,有些人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尝试,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节目片段。

    刚才的这个节目片段来自2009年我们制作的一期《对话》节目。当时大家也看到了,柳斌杰先生也提到,我们渴望来打造中国自己的出版领域的一个航空母舰。但是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谭先生也谈到了,他对这样做法的一些担心和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困难,事实上我们也想问一问两位,面对现在的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跨部门、跨地区甚至是跨媒体、跨行业的一个大的兼并重组,我们现在要突破的障碍到底是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可能拥有或者说要拿出什么样的一些经营智慧?请你们再次写一写你们的锦囊妙计。

    我们看一看你们锦囊妙计上的内容。一个是边做边等。然后王总给出的是优势互补。

    字面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在这背后的这些智慧,我们还是需要你们拿出自己的实力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王亚飞:我们想的大部分都是,比如说数字化的东西,期刊类的这些做得比较优秀的,包括像学术类的图书或者外语图书做得比较好的,这是一种,我知道有机会,当然我们现在也谈过,可能是因为有各方面的原因,倒不是讲同意不同意,可能有时候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企业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优势互补,就是我不好的我卖掉,我现在在考虑我们集团中间有的,我带了几年做得不怎么样的,我想把它卖掉。我们收进来的,比如说我们原先没有报纸,我买了报纸,这个我就做了,我有数字化出版的团队,我没有,就把整个团队购下来。现在来讲,相对和民营企业的这种并购容易达成,但是难于,就是融合企业比较差。总体来讲,我觉得做到优势互补是兼并重组的第一条,因为你要做强,并不是把什么都拢到一块做大一点,同类化的装进来不如把你的资本放在你自己原来的团队上好好配合。

    宫曙光:我们现在在跟民营合作中的这样一个合作实践,对于我们未来真正去操作大资金,并购大集团其实是一个必须的学习过程,我一点都不觉得这个过程是不值的,我觉得在这点上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不仅仅是国内,国外好的东西也不卖给你。比方说就是前几月,我听说国外一个很有名的期刊集团,它准备卖了,我们跟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后来给我们的是,只卖给他自己的国家,不卖给中国企业。所以这个等待不仅仅是对于中国行政化力量解体的一个等待,还要等待全世界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资本的认同,这个等待它将既是漫长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可期待的。

    主持人:您认为这是目前摆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吗?

    宫曙光:最大的障碍当然是,我认为还有一个障碍是,我们作为一个文化这个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运作资本的能力,和我们融合其他文化企业的这种能力,都是要准备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自己的实力强不强?

    王亚飞:你有没有优势,别人给你的,就算给你了,比如说外资的出版集团我拿给你了,你有多少优势能把它带得好,西方的更不用讲了,我们有多少人可以讲外语、可以交流,有多少人对西方的法律、社保都清楚,这个优势要有。第二,你如何把这个,因为基于卖给你的,他的经营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或者说他认为不是主业板块了,你怎么把它变成你的主业板块,你怎么做得比他还要优秀。我们不是讲吞不了这个项目,如果我跟宫总两个联手,肯定我们俩能吞个大项目,但是我们就担心我们的管理,我们的后续都能不能跟得上。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探讨的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希望我们自己的中国的出版行业能够长高、长大。我们现在请两位在现场来丈量一下,我们跟世界巨头之间的距离现在到底有多远。宫总?

    宫曙光:用时间来丈量没法丈量,我只能说当中国文化也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中国的价值观也成为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之一的时候,中国出版就和世界出版没有距离了。

    王亚飞:我觉得怎么看,我觉得这个时间也不会很长,我个人觉得国外的出版社也是这个模式,出版社不一定是最强的,但是出版社后面的背景是很强大的,现在我们也具备我们的出版社不一定很强大,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出版社后面的背景、集团很强大,集团都是蓄水池,都是孵化器,不断地在推进,这样有可能就能做到这一点。

    主持人:不管距离有多远,我觉得至少那是我们瞄准的一个目标,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其实我们的每一步都是朝目标接近的一次努力。

    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现的经营智慧,其实正是伴随着我们努力每一步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的思考。未来会给人带来很多的想象空间,但是接近未来的这条道路并不是如此的一帆风顺,不过好在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在努力当中呈现了这么多的经营智慧,我想这些锦囊妙计也许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一些启发,在我们节目播出的同时,我们也会把这些锦囊妙计呈现在我们的官方网站上,大家也可以通过登录我们的官网或者是登录我们节目的微博,来表达您对这些锦囊妙计的评价,当然如果您有好的方式、好的妙计也不妨请您推荐给我们。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进行到这,明天的同一时间让我们继续来关注文化产业经营智慧,掌声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各位,再见。

热词:

  • 《财经热点面对面》出版业:凤凰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