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2日 14:0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八桂大地,文化绮丽。在过去的五年间,广西文化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给予充分肯定:“文化不仅唱响、唱美了广西,还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特色铸品牌
回眸“十一五”,我们看到:文学、喜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艺精品像精灵般活跃。《广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乐、漓江画派、山水实景演艺等优秀文化品牌作为建设文化广西的重要内容”,这一美好蓝图已织就为现实的图景:
《大儒还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完成广西精品艺术“三连冠”的奇迹;舞剧《碧海丝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桂花雨》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独树一帜的“漓江画派”、“八桂书风”打响了广西山水文化品牌;独领风骚的“刘三姐”,从民间传说到文人文本再到桂剧、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和山水实景演出,一次次成功的创新模式,将民族文化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融合、重组、再生。
“十一五”期间,我区努力建设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现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使“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绽放异彩:
2006年盛夏,“广西文化舟”驶进北京。2007年初夏,“文化舟”再次起航,扬帆马来西亚。
当巨型壮锦惊艳挂起来,当马山会鼓冒雨敲起来,铜鼓、山歌、天琴……这些广西特色文化元素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精彩呈现,广西民族文化品牌的魅力再次博得世人喝彩。
文化惠民筑和谐
“让文化回归百姓!”我区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知识工程”、“边境文化长廊”、“文化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2006年6月启动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2010年8月,已建成农家书屋共计6314个,覆盖全区44%行政村,累计近1500万人口受益。
近年来,我区建成1.1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县级以上文化(群众艺术馆)站113个、乡镇文化站1126个、村文化室5027个。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10个生态民族博物馆像散落民间的珍宝,与民共存。
文化不仅要“送”,还要“种”。我区以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为载体,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十一五”期间如火如荼展开。
“干群共同来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柳城县大埔镇勤俭村新兴屯业余文艺队的10余位妇女常用彩调《刘三姐》的曲调,现场编词即兴演唱。这是广西农村文艺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我区“五个一”(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工程收获成果。走进广西各地村屯,4000多个民间文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千团万场”球赛、文艺赛热火朝天。
文化交流助发展
“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交流策略,使广西文化对外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08-2010年,广西艺术团先后赴印尼、泰国、韩国等地参加了中国春节文化演出活动。与此同时,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先后走进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并随广西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湾演出。2009年,来自东南亚国家以及欧洲等国的京剧爱好者、国际友人齐聚“中国-东盟京剧爱好者南宁演唱会”。2010年,南宁市粤剧团在“2010新加坡艺术节”精彩亮相。与此同时,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走过12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各艺术表演团体境外商演比率日益提高,仅2008年就有16起境外演出活动。
自2006年起,“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中国-东盟文化领域合作的品牌之一;近3年来,我区通过联盟形式在南宁举办了“中国广西民族博物馆与东盟十国博物馆交流合作工作座谈会”、印尼文物精品展、越南出水瓷展等,开展了有东盟国家文博机构参加的博物馆藏品与人力资源合作学术研讨会、考古工作交流会。广西还特别注重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人才培育。自2006年以来,广西文化厅连续承接两届“东盟与中日韩(10+3)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班”在广西站的培训任务,并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红铜鼓艺术教育展演。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泰国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广西艺术学校、广西杂技团为越南培训了杂技演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赴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开展了民俗民间文化研讨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