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论坛 >

[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论坛]王一鸣:预计2010全年CPI不超过3.5%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8日 11: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

    2010年中国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中国经济怎样迈开转变的步伐?一系列的问题在寻找答案。1月18日,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接受了记者采访。

    2010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具有什么意义?王一鸣表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要开好局,起好步。他说,十二五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现,面临几个课题。一个是,外部需求的扩张的态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怎么有效的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这是最为迫切的任务。第二,产能过剩,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怎么提升制造业的制造、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提升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第三,在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大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培育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第四,在资源环境的矛盾加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降低能源的强度,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都说明今年是十二五需要布局的关键一年。

    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王一鸣说,当前最迫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从需求方面来说,主要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这样推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特别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全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培养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内需的进一步扩大。第二,供给方面。推进结构调整,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整合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培育战略性,发展经济服务主体,提高制造业的价值链。从这两个角度看,最关键的还是提升创新能力,就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这样是核心方面,在需求上面,收入分配,发展内需,供给上新兴的整合体,这样推进科技能力的体现,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这是一个关键。

    他说从去年来看,由于投资增速的回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于前两年有所降低。而消费,这两年扩大内需,消费是比较稳定的。去年的通胀还维持在18%左右。相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高。去年也许是消费经济增长贡献要超过投资。所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型的作用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国再往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的潜力逐步的释放出来。以前潜能还没有有效的释放,这种潜力释放出来以后,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很重要的引擎。

    当被问及对去年全年CPI的预期时,王一鸣说,总体不会超过3.5,可能是3.3。他认为推动物价高涨的原因在短期的供给型因素,由于自然灾害造成了蔬菜、部分农产品供给的紧张,从需求层面来说,主要是流动性比较充裕,因为我们前些年扩大内需、刺激财政政策、增发货币,货币供应量比较大,这样使得市场的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过剩。容易引起价格,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短期上升。从中长期来看,也有一些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不是短期因素,以后也难以避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还有成本的上升来自于国际的原油、能源、原料价格的上升。特别是美国推进了大众商品的价格战争。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也很高,这也是推进成本上升的一个因素。我们把它叫做输入性的因素,大幅度上涨的原因也有G20框架以后,国际货币流入新兴市场的原因。总的来说,后半年价格的上升也是短期和长期因素相互交汇、国内运作、国际运作相互交汇、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相互交汇叠加在一起的状况。

    通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可能这个因素,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短期内难以解决。所以他还会有通胀的压力,但是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说有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我们可以收紧闸门,控制流动性。这样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于短期的因素,农产品的供给,特别是蔬菜,这很容易解决。所以,我们说走向未来,我们可以预期通胀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也不能忽视通胀的压力,因为有些长期性因素还会存在。短期内我们增加农业投入,增加供给。流动性过剩,我们收紧流动性。这个我们能够解决。但是有些长期因素我们也不能忽略。所以我们既要对未来,通胀不会大幅的上升,但是也要对它上升的压力有所认识。

    最后,王一鸣谈了对今年的经济人物的期望,他说,今年的经济人物没有以大小论英雄,有些企业规模并不大,但是他是创新性的企业,他代表了中国转型的发展经济。我们现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们最缺的恰恰是在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在这些方面能够成长起一批企业,而今年当选的时候,有一部分是这种企业,期待中国转型过程中,这样的企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