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开路先锋再出发——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14: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航拍深圳。小崔摄

  汽车一路疾行,将一座标有“同乐检查站”字样的建筑物远远抛在身后。

  30年前,一道铁丝网生生将深圳一分为二,凭证件才能过关进特区。30年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从372.5平方公里到1953平方公里,这个流淌着改革创新“基因”的年轻城市开启了新的发展时代,也将担当新的责任和使命。

  30岁,深圳依旧是开路先锋。

  30年,只是一个传奇的开始。

  ——

  深圳发展成就是国家发展方向转折、现代化战略转变效果的最好注脚

  深圳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鲜明符号。它在1980年之前的历史几乎乏善可陈,这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长的新城。

  改革开放前夕,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景象: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同样数量的煤需要16万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小时起降60架飞机,而北京首都机场一小时起降2架……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邓小平同志打出了沉重的问号。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迫切呼唤改革开放,而任何变革都需要找准一个突破口。总设计师将目光移向了毗邻香港的深圳。

  1980年8月26日,当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时,外国媒体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流光飞逝,三十而立,深圳立起了什么?

  站在深圳看深圳,这是沧海桑田的巨变。

  30年前,深圳有个罗芳村,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却高达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30年间,过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术般耸立起与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楼。深圳迎来港人北上定居潮。

  站在全国看深圳,这是快速崛起的典范。

  特区成立前,深圳还只是“省尾国角”的边陲小镇,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一条200米长的小街,30年后却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GDP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占全球比重高达1.2%,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

  站在世界看深圳,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超过10%,算是迈入起飞阶段,连续数年超过10%,便堪称经济奇迹。如果想要再提高速度,那就变得十分危险,好比要求鸡蛋直立,结果往往是鸡蛋破碎。

  此前,亚洲四小龙以10%左右的速度腾飞了20年,已令人啧啧称奇。而深圳以25.8%的高速度整整飞翔了30年,更是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罕见奇迹。

  深圳故事连着中国故事。深圳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发展方向的转折、现代化战略的转变紧密相连,因而,这个城市的发展是这种转折、转变效果的最好注脚。

  “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江泽民同志一语道破深圳这个中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样本意义”。

  “深圳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调动了各种要素资源,产生了发展的‘聚核效应’”,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说,“深圳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还生动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探索,而且完全可以成功。”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

  ——

  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全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访问深圳时曾说过,“你们社会主义怎么走,没有实验室不行。深圳就是实验室。”

  的确,作为改革开放的探索者,深圳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面临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正是这种“先行先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过去30年,深圳向全国贡献了什么?

  深圳是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今天的人们,对“超额奖”、“绩效工资”等名词耳熟能详,这一切都源于30年前蛇口的“4分钱奖金”。

  在蛇口顺岸式码头建设初期,采用传统的平均主义方式发奖金,工人们每人每天只能运泥20至30车,中午就躲在车里睡觉。后来试着改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多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这下工人们干劲大增,每人每天能运80至90车,最多的运了131车。为了少上厕所,人们甚至连水都不敢多喝。

  受“4分钱奖金”的启发,深圳率先打破大锅饭,实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从此,这种“基本工资+绩效奖金”的薪酬模式逐渐传遍全国。

  拍卖土地“第一槌”的故事更让人震撼。特区成立伊始,一穷二白,只有脚下那片荒凉的土地。国家给的3000万元贷款,还不够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怎么办?参照国际惯例,向地要钱。

  1987年12月1日,为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换取建设资金,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深圳敲下这一槌所需要的勇气是难以言表的,因为这一切在当时还是“违宪”行为。但几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此开始了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率先取得价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发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证、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首次实现“全民医保”……30年里,深圳创下了200多个国内“首次”、“率先”。无数个“第一”,化作这座城市成长的坐标,也成为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路标。

  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或许是偶然,但也有历史的必然——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正是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决定落户深圳的日子。这家工厂雇用了四川的25名“外来妹”,这些中国首批劳务工装配生产的咖啡壶、电吹风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里,深圳利用紧靠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大胆“走出去”,驰骋全球市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深圳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

  1981年3月,在一次办公例会上,蛇口工业区掌门人袁庚念起了自编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前两句被制成一人多高的宣传板,竖在工业区指挥部大楼前。谁也没想到,这句口号如春雷般滚过中国大地,振聋发聩。

  30年间,许多新事物都烙着深圳“原创”的印记,飞越南岭,飞过长江,飞向全国。这其中也包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深圳观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它们都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冲破旧体制的藩篱,勇闯“禁区”,冲破传统理论教条的桎梏,勇闯“盲区”,冲破深层次矛盾的羁绊,勇闯“难区”。

  “先生长观念,再生长高楼和速度”,深圳迸发的先锋精神与锐意进取,对整个中国的巨大作用不可估量。

  ——

  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

  前些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深深触动了深圳人的心。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这些多少有点失落的文字道出了人们内心的纠结。

  政策优势逐渐丧失。政策独家优惠已变为多家普惠,“特区不特”,城市间的竞争更趋平等。过去,深圳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这一条一直被视为特区的象征。然而,随着“两税合并”的推行,深圳和全国一样,都要交25%的所得税。

  领先优势逐渐减少。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深圳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

  未来30年,深圳再干什么?深圳需要为即将开场的又一曲“30年交响”调弦、校音。

  特区的使命远未终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这是重托,也是深圳自身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

  “深圳的成功=廉价土地+积极、顺从的工人+宽松的环境标准,但这样的发展可能因自己的增长而窒息”,外国媒体尖锐地指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深圳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早更集中。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阻,触碰到资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深圳面临“成长的烦恼”,深圳必须“变轨”。

  “如果说深圳过去勇担历史使命,‘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深圳未来将肩负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为全国提供新的示范和借鉴。”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

  30年前,当一列列从北往南的列车装载着饱满的青春之躯驶入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经过30年奋斗,大部分人圆梦之后如何再造干事创业的激情?“现在深圳有些干部只求过得去就行”、“今天深圳不差钱,只差改革的胆子”,这些话苦口,但却勾勒出一些深圳人的精神状态。

  “这需要我们在新30年里,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再造一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只有这样,才能勇立潮头、再创新业。”王荣说。

  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深圳将重拾“克难而进”的自信,焕发“争先排头”的气度,再现“实干快干”的作风。

  改革不停步。

  深圳对代表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改革率先探索,对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坚破难,对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改革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去年7月,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大幕。这场被简称为“大部制”的改革,将原有46个政府部门精简为31个,精简幅度达1/3,同时,调整近1/3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400多人。“瘦身”更是“健身”,“砍掉了内耗,砍出了效率”,深圳再次引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潮流。

  创新是动力。

  “创意就是金钱、创新就是生命”的大字标语,在深圳树立起来。遥想当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分明能感受到一种传承和升华。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的本质是勇于创新。创新正是特区的灵魂和生命。”深圳市长许勤说。

  深圳努力向创新要发展动力,向创新要发展优势,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

  深圳人爱讲这样一番道理:空间是什么?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资源硬约束,创新就是空间。新加坡仅600平方公里,还保留预留了相当的生态用地,经济总量却已达1700亿美元。深圳土地是其3倍,经济总量却仅为其2/3。据国土部门测定,深圳可以新增的建设用地为140多平方公里。按过去每年的用地速度,不到10年就用完了,而如果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量,这140多平方公里将创造出多大的发展空间?

  自主创新,广东要当“尖刀”,深圳要争当“刀尖”。200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达到新加坡、首尔等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民生方为本。

  庆祝特区三十华诞,深圳送出的“大礼包”不是一个个献礼工程,而是利民惠民的具体举措:走访慰问特区早期建设者和困难群众、给全体市民每人发一张百元电话卡、倡议全市8月27日调休一天假等。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岭说:“纪念活动所要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全体市民共享特区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深圳的民生福利水平令人生羡:去年,市本级民生及公共服务类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高达75.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然而,深圳并不满足,仍在进行着从追求速度到注重效益和民生的华丽转身。

  前海,这个被称为“珠三角的曼哈顿”的地方,是深圳未来的希望。

  深圳将在珠江口东岸、距香港不远的前海地区规划建设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及专业服务、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深圳和香港经济融合,从更高层面上引领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前海出世,令人遐想:前海与蛇口仅咫尺之遥,30年前,蛇口炸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将深圳带进了一个新时代,而前海又将如何引领深圳的下一个30年,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

  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

  在30年荡气回肠的岁月里,深圳承载着一个国家的集体梦想。正是有她的先行一步,中国改革开放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块块“石头”。今天,科学发展的中国梦想还将在这里试验下去,深圳“正在做着中国也必须做的事情”,其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三十而立,深圳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