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年特别报道 >

深圳蛇口:那些难忘的“春天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5日 15: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深圳特区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一个著名口号的诞生过程

  谈到蛇口,就不能不提及袁庚提出的那个著名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招商局为加快蛇口港施工进度而实行奖励制度,引起了一场争论。在这个事件的启发下,时任蛇口管委会主任的袁庚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以期鼓励加快推进蛇口工业区的建设。然而,口号提出后,立即掀起轩然大波,遭到部分人员的强烈反对。有人还给它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但袁庚依然力排众议,1981年底,一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第一次矗立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

  尽管如此,袁庚依然感受到外部强大的压力,他开始就这个问题求教一些领导和专家,希望得到正面支持。1983年下半年,袁庚在与谷牧副总理谈起这个口号时说:“我是准备带‘帽子’的,有人说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谷牧笑而不答。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蛇口。在“海上世界”游船上,袁庚斗胆向邓小平提起这个敏感的话题。邓小平随之作了肯定的答复:“对”。袁庚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谈话时,有这样一段寓意深刻的话:“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利,500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得到小平同志的肯定和赞许,“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此传遍中华大地,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为准则,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

  风靡一时的蛇口模式

  在特区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蛇口模式”是一个常常与“深圳速度”相提并论的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工业区创办以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开始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被各大媒体争相宣传报道。1981年6月6日,新华社播发题为《蛇口工业区建设速度快》的电讯。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新华社的电讯稿,并强调指出,蛇口工业区由于“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办法建设”,“不到两年在荒滩上完成了整个工业区的基础工程和公用设施建设,开始了一系列工厂企业建设,‘蛇口方式’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用英文播发这篇稿件时,又将方式译为“model”(意即模式)。

  接下来,在1981年11月23日召开的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家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向常委们“特别介绍”了蛇口工业区。他强调指出,“蛇口的管理方式,为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蛇口模式”一经提出,反响巨大。

  1982年,有关方面曾对蛇口模式进行过总结,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从艰苦的基础工程做起,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按经济规律办事,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用经济手段与科学方法从事建设和经营管理。(三)加强领导,精简机构,政企分开,官商分开,官办官事,商办商事,权力下放。企业拥有充分自主权,政府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四)依法办事,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行事,重合同,守信用。(五)内外结合,善于利用香港和外国的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外资,结合国内丰富的人力和土地资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5年底,蛇口工业区又分12个专题全面总结蛇口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以期完善和充实蛇口模式的内容。这些专题充分显示了蛇口模式的两大特征,即外向型的经济和企业的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