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5月16日闭幕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艺术品市场再度掀起波澜:一幅据称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墨虾画作宣称拍出了1.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引发巨大争议。
在争议的背后,是本届文博会上各种文化艺术品“收藏热”。古典家具、翡翠和玉器、字画、刺绣、精美陶瓷、木雕、彩绘……似乎什么都可以被收藏,任何人都可以投资收藏。“收藏”演变成大众消费,成为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全民收藏”持续高烧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今年已举办到第七届。与以往相比,尽管没有设立以收藏为主题的专业展馆,但在美术、工艺美术、创意生活、动漫影视等各个分展馆里,都能看到“收藏热”的巨大影响力。
一方面,很多企业针对市场收藏需要开发产品,特别是家具、精品陶瓷、室内装饰画、纪念品等领域内,企业纷纷主打收藏牌,将产品未来有望保值增值作为卖点;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收藏队伍,从邮票到像章、从刺绣到仿古书画,无所不“藏”。
在本届文博会上,从事仿古陶瓷业务的陈伟才表示,前来观赏和购买的消费者不断。“很多人不是将这些现代高端陶瓷作为一次性文化消费品对待,而是以投资为目的进行收藏。这也导致了从事仿古陶瓷业务的厂商不断增多。”
在家具展位上,很多观众坦陈自己就是为了收藏才购买的。一位徐姓消费者说,他购买了一批黄花梨家具,因为“物以稀为贵”,这些家具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出席文博会的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金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之一。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市场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本届文博会上火暴的艺术品交易形势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书画作品为例,第一次参加文博会的著名版画家季世成告诉记者,他以每幅8000到150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了11幅作品;而一位律师则表示,自己以13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幅和辛亥革命有关的肖像油画,“既有欣赏艺术品的成分,也有收藏的考虑。”
经济拉动 全民消费
“中国有‘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字画’的古训。现在的经济发展,刺激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值愿望,股市、楼市和收藏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流动的集中地。”深圳大学美术系教授、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艺术家委员会主席刘子健在谈到“全民收藏热”时说。
刘子健认为,社会文明程度到了一定阶段,追求文化是一个必然的时期,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他说:“收藏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互动的结果。当前这种‘收藏热’具有合理性。”
中南大学发布的《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品牌报告》分析,艺术品收藏、流通领域的扩大和便利,国内国际的资金投入和培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收藏热潮,导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品市场表现明显优于全球艺术品市场。
出席本届文博会的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陆惟华认为,艺术品收藏不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还是投资渠道,带给个人的回馈和收益都是很大的。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艺术品收藏的价值增值仍然可以坚定地“看多”。
冷眼观察 理性收藏
收藏热蔓延,最直观的体现是老百姓关注度的提升,比如电视频道里的珠宝文物鉴定大受追捧、民间收藏团体层出不穷。
“媒体要理性,行业也要规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庄重说,媒体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宣扬正确的艺术品味和投资理念。
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记者,媒体在艺术品鉴赏和收藏领域功不可没,对普及艺术品知识、增进公众了解和收藏热情起到了信息传播和社会教化的功能。但不排除部分珠宝文物鉴定类栏目还有部分专业期刊,出于节目效果和杂志销量的考量,在节目类型和文章内容上制造“噱头”,强调价格和“天价”拍品,渲染不正确的艺术观。所以,大众要有对艺术的鉴赏力和独立的判断。
“把玻璃炒成水晶,把水晶炒成钻石,由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估体系不完善,市场不成熟,导致部分不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被炒作成高价,这是艺术品市场的悲哀。”陆惟华说。
刘子健认为,作品的价格应当跟画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艺术品的创造性等诸多因素相统一,而价格体系的“失真”,甚至让价格决定艺术品的价值,是艺术品收藏的畸形。他认为,中国的拍卖行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收藏者艺术价值观的扭曲。
要收藏,首先要学会审美。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会让收藏者和收藏市场更成熟,走得更远。收藏爱好者要冷眼观察,理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