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暴跌煎熬中药材市场 >

西部中药材的煎熬:大量游资进入推高价格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3日 15: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大量游资进入推高价格 动荡困局有望走向正轨

  西部中药材的“煎熬”

  “西部药都”陇西正在煎熬中期待蝶变新生。

  今年4月,媒体曝光当地愈演愈烈的中药材“硫磺熏蒸”现象后,甘肃省陇西县为外界所广泛关注。

  一场“扫磺”风暴随即刮过。对这个中药材种植大县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即使放大到整个甘肃,中药材还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挑动社会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欲望。

  随着这个拥有26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实现了粮食自给,受种植比较效益和市场需求拉动,种植结构优化,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甘肃省中药材生产呈现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以致在2007年便以224万亩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赶赴陇西调查遍访农户、药商、药企,试图厘清这条复杂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并从中寻找西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劣币逐良币”

  在自家院子里,43岁的农民梁小彦说,他已经有10多年不种小麦了。自1985年开始,当地农民已逐渐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开始大规模种植党参。

  梁小彦家有5口人,18亩土地,全家所有的收入基本都来自土地。今年他种了6亩甘草、4亩黄芪、3亩黄芩,剩下的全部是土豆和蔬菜。

  3年前,他还远在浙江打工。他用打工10年积攒的10余万元作为资本,开始尝试收购药材。现在,他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中药材的种植者,又是倒卖药材的商贩。

  他很快发现,从贩卖药材中赚取差价要比卖苦力挣钱容易得多。2010年,他手里的甘草和黄芪价格都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价格狂飙。甘草从每斤5元涨至18元,黄芪更是从每斤7元涨至22元。仅仅过了一个短暂的腊月,他便从囤积的药材中轻松获利两万多元。

  他现在依然在抱怨自己“出手太早了”。如果再晚点儿,他还可以从这轮中药材涨价中获利更多。

  农民梁小彦的致富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陇西县首阳镇总人口4万多人,从事药材个体加工和贩运的就有1.2万多人。这还不包括常年在此驻扎的来自安徽亳州等地的大量客商。据称,这里的党参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70%。

  正如它依旧破烂不堪的街道和农村集贸市场的气息所昭示的那样,尽管作为西部中药材集散地的首阳镇名声在外,但整个产业依然停留在“小、散、低、弱”的混乱状态。大部分加工企业主要从事清洗和切片等,加工场所简陋,手段原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很难控制。

  更为可怕的是,产业上游小加工作坊的无序增加,在长期失范并缺乏产业政策引导的情形下,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劣币逐良币”的后果,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整个医药产业均遭到巨大的伤害。

  中药材被硫磺过度熏蒸的“恶瘤”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商家过度熏硫,主要是为了有利销售。过去的10年间,大起大落的中药材价格让这个产业充满了投机的诱惑。数量不菲的药贩子应运而生。“囤积居奇”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低价吃进,待价而沽,高位再出手”。

  一个中药材种植大县的努力与困局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陇西人一直用硫磺熏蒸这种最古老的方式防止中药材生虫、发霉。

  “农民家寒(贫)得很,一般不存货,也害怕长虫、发霉。”48岁的首阳镇三十铺村药农杨想想说,每年药材下来,他都等不及药材晾晒干,“连湿的都卖了”。

  陇西县禄灵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进禄已经在药材行业摸打滚爬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经过熏蒸,像党参这样的药材至多能保存6个月。”

  “品质好了,销量就大。”他说,“但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中药材品相越好看的,其实越不健康。”

  这位见多识广的药商其实并不愿意看到当地中药材硫磺过度熏蒸的现象愈演愈烈。但令他困惑的是,现代科学尚无法提供一种针对中药材杀虫保质的能够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好办法。

  陇西县也曾经积极努力寻找替代硫磺熏蒸的办法。比如,用钴60照射杀死党参中的大肠杆菌,以延长药材的保质期。但这样做的高风险和高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付进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硫磺熏蒸的办法,价格低廉且易于操作。1公斤硫磺市场售价仅两元,熏蒸1吨的中药材仅需1公斤硫磺。换句话说,1吨中药材只需4元的熏蒸成本。而代之以用钴60照射,1公斤中药材需要0.6元的成本,同样使1吨中药材保质便需要600元的成本,两者相差达150倍。要知道,这还是2004年的市场行情。

  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途径》一文中,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赵贵宾分析说,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来说,政府引导欠缺、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少等问题普遍存在,仍然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

  这位技术官员表达了他的担忧:中药材传统产区由于金针虫、麻口病等病虫危害严重,种植户过多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和一些激素类产品,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药材品质下降,安全水平降低,制约着中药材生产水平的提高,无法保证原药产品的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陇西中天药业总经理陈杰看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可追溯的药材质量体系,发展安全可控的订单农业。

  “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如果能实现当地药材30%就地产业化,无疑更有利于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陈杰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的药品监管队伍、经费、技术装备等条件不足以支撑有效的监管,企业违法成本低,导致一些‘不守规矩’的企业反而钻了药品质量标准的空子,‘守规矩’的企业反而吃了亏。”

  作为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见证者,陇西县委书记鲁泽心里很明白:“再回避问题,就是对整个行业的毁灭。”

  今年4月,经媒体曝光后,陇西县旋即展开拉网式排查,严防硫磺熏蒸中药材流入市场,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并试图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进当地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鲁泽看来,“控制了种植环节,再加上标准化的仓储,中药材二次污染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产业就全部安全了”。

  2009年,陇西县农民种植中药材收益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已达到30.87%,且增收潜力巨大。鲁泽透露说,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打造的陇西县,将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等方式,为中药企业到上游建种植基地提供必要支持。

  他希望中药企业到中药材的产地、产业的上游来建基地,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如果中药企业不来上游源头建GAP种植基地,或将失去中药材的优质原产地。”鲁泽不无忧虑地说。

  中药企业:往上游走

  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 ,大量游资进入中药材领域,并一路推高价格。作为全国党参、黄芪最大的产地,陇西也成了游资聚拢之地。

  从2009年8月开始的短短两年里,党参的价格从9元/公斤涨至90元/公斤,足足涨了10倍。

  这迫使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关注产业的上游。当然,药企此举除为减少流通环节、控制物流成本之外,也出于对药品安全的考虑。

  各种迹象表明,承载着振兴中医药使命的西部药材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年7月,“2011中药欧盟注册高层应对研讨会”在兰州市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医药学交汇融合,推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让“中药”早日成为“国际药”,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现在看,坚持做自己的药源基地的战略是非常超前的,哪怕现在我们的成本比其他同行高,也要坚持。”当地龙头企业陇西中天药业一位高管说。

  这是中天药业高人一筹的策略。与其他制造业相比,制药行业的突出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在内部的一次会议中,中天药业董事长陈耀祥坦言:“中天药业不在开发新药中做无谓的牺牲,以目前甘肃的研发水平,研发新药还很困难。”

  同时,这位民营企业家大声呼吁:面对世界药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国家有关部门在提高制药行业准入条件的同时,也要“保护先进、鼓励创新”,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优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药材好,药才好。”陈耀祥说。在他看来,引导中药材产业走向良性发展比企业短期的获益更重要。与一些企业用硫磺熏蒸药材不同,中天药业已拥有自己独特的太阳能烘干专利技术。这项技术利用当地光照充足的自然条件,非常节能环保。

  在“十二五”规划中,陇西中天药业明确提出要建成中国最大的药材上游品牌公司。2010年,中天药业已经建有党参、黄芪、甘草、柴胡、秦艽、当归等十几种药材在内的35万亩基地。

  据了解,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先进仓储和信息化的物流系统,自觉“抵制”含硫药材的中天药业也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他们通过GAP种植、从产地直接收购药材等办法,避免药材被硫磺熏蒸,从而在上游保障药品品质,逐渐形成了地产知名品牌。陇西中天药业总经理陈杰透露说,该公司销往香港的无硫药材,价格要高出含硫药材价格的20%到30%。

  可以期待的是,在价格差异的激励下,药农和收药商也将自觉地放弃硫磺熏制的办法,西部中药材的乱局有望逐步走向正轨。

  “中天药业要做的,是敢为天下先的事业,要把中药材产业带向平坦之路,让世界承认中药材原药的价值。”陈耀祥说。(本报记者 张鹏 蒋韡薇)

热词:

  • 中药材产业
  • 游资
  • 秦艽
  • 中药材种植
  • 中药材质量
  • 种植比较
  • 熏蒸
  • 黄芪
  • 中药
  • 药材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