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走基层 百县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别报道 >

专家点评中央新闻媒体领导“走基层”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10: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特邀嘉宾:

  尹韵公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

  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领导身体力行 读者耳目一新

  雷跃捷:自今年8月以来,打开电视、广播,翻开报纸,感觉有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以往充斥节目和版面的各种会议报道、送往迎来的新闻少了,大而无当、不切实际的报道少了,公文式的官样文章、了无新意的八股文章少了,代之的是来自农村、工厂、街道、学校、军营等基层的新闻报道多了,电视画面里,广播声音里,报纸的文字里,新闻摄影图片里,反映人民群众的内容多起来了。

  这些变化是由中央五部委倡导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带来的。这真是一个好兆头!这真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开端!它表明:毛泽东在当年延安时期就倡导的“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办报思想,号召全党遵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优良传统又得到重视和发扬。

  郑保卫:近期在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一些由中央新闻媒体的社长、总编、台长们写的报道,成为。这些领导身体力行,带头下基层,访民众,察民情,写民生,一些出自其手的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们之所以感觉其新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写报道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行动本身。说实话,这些年来社长、总编、台长带头走基层进行调研写作的现象难得一见,因而不免给人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尹韵公:在此次“走转改”活动中,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媒体老总走进现场,走进群众,并积极采写新闻作品。总编辑走基层对广大新闻工作者起到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用。中央媒体社长、总编辑、台长到一线采访这么多年都很少看到,这不仅对中央媒体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同时对各省报和各级媒体的“走转改”活动都起到了强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社长、总编辑、台长走基层将此次“走转改”活动引向深入,掀起了此次活动的高潮,并有利于“走转改”活动的长期发展。

  发扬优良传统 文采不输当年

  程曼丽:透过媒体老总们的新闻作品,我们仍然能够领略到由记者、编辑成长起来的他们不输当年的功力与文采,他们对于事物的敏锐洞察和深入开掘更是堪为楷模,令人赞叹。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深入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四台矿,像普通矿工一样乘升降罐笼下到150米深的地下,深入调研矿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张研农一行采写的报道《要当五百强 更要五百年——从同煤集团实践看转变发展方式》,开门见山,直接从同煤集团的发展问题入手,引发读者思考。再用四个问题“日子不错,为什么急着转型?”“煤是基础,优势怎样发挥?”“多业发展,新增长点在哪里?”“转型艰难,靠什么来支撑?”串起整个通讯,一一做出解答。语言精炼,数据翔实,视野开阔,足见采访之扎实与功力之深厚。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等采写的报道《边城新记》,从沈从文小说《边城》故事发生地湘西写起,通过记者与老人、孩子拉家常的方式,亲切自然地向读者呈现了发展旅游、治理污染等边城的今日新貌和风土人情,读来饶有兴味。

  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等采写的《霸州有个西粉营》,开头就很不凡,“刚到河北霸州南孟镇西粉营村的时候,还真有点失望。”一下子就抓住读者,“为什么失望?”这篇通讯写得好,语言亲切自然,可以看出总编辑的水平确实高人一筹。选择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用老百姓的家常话,写出了他们的喜悦、问题和期望,写出了深度。

  雷跃捷: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总编辑吴恒权等采写的《要当五百强 更要五百年——从同煤集团实践看转变发展方式》、《湘西新盼》等报道,不但现场感强,语言生动活泼,而且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文章透出人民日报的大气和睿智。光明日报胡占凡、耿建扩的通讯《霸州有个西粉营》,以现场访谈和见闻的方式,报道了河北霸州西粉营的新面貌,记录了西粉营村民的企盼和理想。文章大量采用当地村支书和村民的语言,质朴、醇厚、实在,没有雕琢之气,读来亲切自然,通篇散发着泥土香味,是一篇文风朴实的好报道。这篇通讯还有一个打动读者的亮点,那就是记者在西粉营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农民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资金、政策和技术等问题的制约时,生发的那一份由衷的关切。这是真正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农民朋友中,才能获得的情感。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赴江苏省东海县蹲点采访,走进村民的蔬菜大棚,就蔬菜的种植、销售等问题进行访谈、调研,获取了大量的新鲜素材,采写完成《北芹村的蔬菜不愁卖》一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北芹村村民赵新江一家大棚种菜的情况。文章以典型报道的方法反映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阐释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

  中央电视台在9月8日的《新闻联播》中,播出了台长焦利等人采制的《北大仓今年粮满仓》。这篇电视新闻让人眼前一亮。报道的开头,记者坐在去收割粮食的农机车上和农民聊天,谈论五常大米全国闻名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年北大仓粮食丰收的话题。报道既有记者和农民的对话,又有粮食经销商对北大仓粮食增产的预测,还有在农田里对黑龙江粮食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采访。用这位负责人的同期声,揭示北大仓今年粮食丰收有助于稳定全国粮价、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意义。报道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总编心中有数 媒体才能清醒

  郑保卫: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要媒体负责人亲自到基层去作调研。他认为,办报的要心中有数,要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据吴冷西回忆,1958年,毛泽东就曾亲自安排当时作为新华社社长的他,同其秘书田家英下去搞调研,还嘱咐他们要带上中国人民大学编的《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和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本书,并通读它们。他解释道,这是为了“下去调查中面对眼花缭乱的实际情况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特别是当记者的,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心中有数,头脑清醒,做冷静的促进派。报纸宣传影响大,人家头脑发热,搞报纸宣传的也头脑发热,那就坏事了。”

  从毛泽东的讲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社长、总编、台长亲自到基层进行调研和写作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来自基层、民间和群众的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头脑清醒,这样组织起报道来,就不会头脑发热,搞瞎指挥,因而贻误工作。另一方面,社长、总编、台长身先士卒,带头下基层,也可以为年轻记者做出表率,有助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实际上,社长、总编、台长深入基层调研写作,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也不乏其人。如穆青在担任新华社社长期间就坚持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下去搞调研。他的《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新闻作品就是在其担任社长期间完成的。再如范敬宜,在担任经济日报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期间,也常常到基层去调研采访,撰写新闻报道与评论。

  程曼丽:在“走转改”活动中,媒体老总们身体力行、躬亲示范。他们在引领媒体同仁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时期既已形成的办报思想和原则:强调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确立“全党办报”的思想和方针;强调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文风,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等。虽然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延安时期不同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那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原则仍一以贯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尹韵公:此次“走转改”活动开展得非常好!新闻界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故事性更强,现场感更强,描述也更加生动。而要做到这些,没有第一手的采访是绝不可能完成的。新闻就是要深入现场,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第一手的采访资料,体悟深切的感受,而不是在网上,在虚拟的世界中找材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走转改”活动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

  郑保卫:希望目前正在开始并已受到好评的社长、总编、台长下基层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应当长期坚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并且能够成为一种制度。身为社长总编的媒体领导们最好每年也能够抽出一定时间,真正不打折扣地走出媒体大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体察和了解民情,去反映和报道民生,去调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重大举措在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中的执行情况,同时去征求人民群众对媒体工作和新闻报道的意见与建议。我想,这对于密切新闻媒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新闻单位转变作风和改进文风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刘小兵 本报见习记者柴如瑾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