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9日 16: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刘惠兰 陈 力 林火灿
构建绿色和谐产业链
伊利员工在严格检测牛奶质量。 杨 光摄
继2008年成功服务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成为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从大草原崛起,如今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乳业巨头,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验后,以“产业均衡发展,厚度优于速度”的转型提升,坚定地完成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从奥运会到世博会,伊利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空前提升。伊利集团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70.14亿元,增幅为37%,业绩行业领先。
品牌亮点纷呈——高品质产品的保证
伊利不仅业绩在行业“夺冠”,近年更着力打造产品和品牌“全能冠军”,其率先实施的“绿色产业链”战略也成果颇丰。
在全球范围内,伊利是第一个获得奥运会认可的乳制品企业,也是第一个同时拥有“奥运牛奶”和“世博牛奶”双重桂冠的乳制品企业。在世博园,仅伊利酸奶日均销量就达到3.3万支。“世博牛奶”不单单是具备高品质的乳制品,更是对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再认识和信誉评价的再提升。
伊利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战略,收获了巨大成功:伊利成为国内最大的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同时,其适宜亚洲消费者饮用、低乳糖牛奶的创新产品———营养舒化奶相继获得一系列国内外大奖,成为惟一一款在“全球乳业大会”和“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上同时折桂的中国乳制产品;而最令伊利自豪的是,今年4月,伊利“畅轻”酸奶获得国际乳品联合会颁发的最具含金量奖项———“2010年IDF功能乳制品创新金奖”。这是中国乳业品牌首次凭技术创新在全球乳业大会上获金奖,这不仅提高了伊利、也提高了中国乳业在世界乳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
据悉,目前,“伊利”品牌价值已逼近300亿元,连续7年蝉联中国乳业第一。
优良奶源建设——绿色产业链的“基础工程”
近年来,伊利集团探索“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产业链战略逐渐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潘刚对记者说,乳制品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打造绿色和谐产业链条,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质、安全尽在掌控中。
好牛奶必须要有好奶源,优良的奶源是绿色产业链的基础工程,也是质量安全的“生命线”。
从源头上加大投入,打造“优质、绿色的奶源基地”,建设“绿色源头”,坚持“奶源为先”,一直是伊利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潘刚介绍说。
据记者了解,从2006年到2008年,伊利就投入了27亿元用于升级奶源、牧场建设。例如在创建牧场小区时,为了鼓励养奶牛户进小区进行集约化管理,每建1个小区伊利集团首先投资100万元,并对每头进入小区的奶牛进行补贴,同时对种植牧草也进行了补贴。在奶牛汇集到小区以后,伊利还为小区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实行科学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的科学化饲养。集约化管理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质量。第六牧场园区的养牛户曹有堂告诉记者,他带自家牛群进园区后,每头牛产奶量平均已增加了一倍以上,牛奶也因品质提升售价提高了30%至40%,如今他一年光饲养奶牛就能挣十几万元。
目前,伊利已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新疆天山这三大黄金奶源带建起了颇具规模的优质牧场800多个,拥有可控奶牛200余万头,惠及奶农500万人,在全国形成了“以农户养殖为起点,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企业自控奶源与联合农户经营相结合”的乳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带动了数百万农户增收致富。
“未来5年内,伊利还将增加建设800个不同规模的牧场,确保奶源的100%可控。”潘刚表示。
全面推进绿色生产——确保每个环节都安全可控
在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条体系中,上游有近千个大型牧场,数百万奶农;每年数百亿个包装,衔接着包装材料供应商;下游则是遍及全国的卖场和数亿消费者。如何使产业链条的结构更加优化,使资源整合更加充分,使资源效用更加突出,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潘刚告诉记者,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伊利努力构建了从奶源基地到生产、包装材料、产品、物流、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绿色产业链模式。
据介绍,为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品质的统一、安全,伊利制定多个统一管理制度和日常监督机制,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对生产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目前,伊利针对原料奶的检测达到了117项;涵盖原辅材料、包装材料检验检测达到了899项,远超国家现行标准。与此同时,伊利集团已经实现了物流配送GPS无缝跟踪及产品全程的可追溯,每一包伊利产品都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条形码追溯其奶源及生产加工环节的所有细节,以此确保伊利产品的100%健康合格。
在物流运输环节,伊利也采取很多措施,实施精确管理,不仅做到安全也力求低碳环保。例如为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周转环节,伊利集团开通了呼和浩特到南方各大城市的“五定班列”,即定起点、定终点、定时间、定路线、定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改变了以往乳品行业运输时间长、无法监控产品运输全过程的弊端。此外,随着伊利产品冷藏运输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伊利新增了海洋运输、分仓建立等物流方式,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资源的损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6年伊利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织网计划”。通过该计划的推进,伊利集团在各省区市建立了现代化奶业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新技术引领节能减排
早在2007年9月,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首届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提出了培育伊利“绿色领导力”的理念。近年来,伊利集团始终致力于打造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绿色”全链条,实现企业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例如在推行“绿色生产”中,伊利集团通过不断强化过程控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减少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发展。2009年,伊利集团吨产品平均综合能耗较2008年下降7%;按照产量计算,伊利集团节约标煤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此外,伊利集团所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年削减有机物(COD)15万吨。
在伊利集团金川污水处理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总投资约2500万元,设计日处理污水10000吨,是目前国内食品行业单体规模最大、处理工艺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据介绍,该厂每年降解处理有机物20000吨,可为附近荒山绿化提供4000多吨优质肥料,同时污水净化处理可为下游乌素图沟沿岸几千亩的农田提供约300万吨的灌溉水。
“伊利130多个工厂每年处理的污水可以为几百万亩的农田提供近亿吨灌溉用水。”潘刚说,伊利的各工厂已全部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经处理后达标的水均用于厂区绿化、间接冷却、清洗地面和托盘等,有效节约了水资源的耗用。目前,伊利集团大部分工厂已实现全部回用,已基本可以做到污水的零排放。
伊利集团利用技术创新的节能降耗也取得重大成效。从2003年开始,伊利引进计算机控制锅炉燃烧及电机变频节电技术后,平均煤炭节约率为17.4%,电能节约率为34.5%,水资源节约率为31%。从2004年到2008年底,集团全部锅炉实现了计算机控制锅炉燃烧及电机变频节电改造;引进了分层布煤机,提高了燃烧效率;引进连排水自动排放及换热技术,节水率达4%,并提高给水温度15℃。
此外,伊利集团还在不断探索和使用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一系列清洁能源。据悉,伊利集团已完成一座1.5万头牧场和220座标准化奶站的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的改造工作,预计年节约电能约689.8万千瓦时。
潘刚说:“资源配置阶段的‘生态保护’、生产过程的‘绿色低碳’、行业发展的‘稳健规范’,正生成伊利绿色、和谐的产业链条和全产业链经营的新型商业模式。”
伊利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注重内涵、厚度发展”的实际行动,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中国乳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