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图文频道 >

农行光脚上岸 银行股集体“落伍”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7日 10:0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任凭市场高歌猛进,“脱鞋”之后的农业银行较为低迷。8月16日,大盘上涨2.11%,农业银行却在2.68元至2.72元之间波动,最终收涨2分钱,涨幅0.74%。其他大盘银行股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当日涨幅也低于大盘。

  事实上,自7月2日市场反弹以来,截至8月16日,上证指数上涨12.13%,而wind银行指数的涨幅只有5.8%。而原先的兄弟行业,房地产也和银行股分道扬镳,同时间段wind地产指数上涨了24.44%。银行股,已经背离大盘。

  银行股落伍了

  8月16日,一系列概念板块涨势喜人。

  中航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戴磊称,首先是南亚出现“超级细菌”,存在蔓延全球的威胁,让人联想到“非典”期间医药股的爆发行情,致使医药股大涨;其次,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全球贸易修复速度较好,航运指数BDI大跌后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催生航运版块领涨;第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可能在9月中下旬发布的消息也刺激了新能源板块;还有广西获得1.5万亿元的计划投资,带动广西板块强势走强。

  这些消息下刺激下,外围市场上周五的“悲惨”走势被A股“轻描淡写”地表现。8月16日A股低开后展开强烈反弹,1753只个股上涨,只有23只个股下跌。中金在线资金流量统计,当日200亿资金净流入股市。

  但比较遗憾,农业银行在当日大涨的市场中却充当了悲情角色。A股上涨只有0.74%、H股下跌1.18%。

  悲情的事情还有,此前一天,农业银行公告其首次公开发行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绿鞋”)已于2010年8月13日行使完毕。在“绿鞋”行使完毕后,农行共计募集资金达到221亿美元,约合1503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IPO。

  这一世界之最并不算“光彩”。“‘绿鞋’是农业银行出嫁的‘彩礼’,如果农行是个好媳妇,需要‘彩礼’吗?”中信建投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魏凤春称,“彩礼”用完了,以后就靠自己了。

  8月16日的市场表现证明,“彩礼”用完的第一天,农行表现乏善可陈。

  事实上,农业银行只是银行股悲情的代表。8月16日,A股15只上市的银行股中,只有兴业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4只银行股当日跑赢大盘,其他个股涨幅均在2%之下。

  时间拉长些,7月2日市场反弹以来,上证指数上涨12.13%,而wind银行指数的上涨只有5.8%。这意味着这段时间,银行股的涨幅相对于大盘的β系数只有0.48(简单算法)。

  而过去4年,银行股一直是高β值板块。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wind银行指数走势分别是上涨204.45%、上涨96.05%、下跌63.98%、上涨103.76%;同期,上证指数走势分别是上涨130.43%、上涨96.66%、下跌65.39%、上涨79.98%。银行指数同大盘相比,过去4年的β系数分别为1.56、0.99、0.98、1.29(简单算法)。

  总体看来,过去4年,银行股的走势接近或强于大市。今年年初至7月1日,银行股同上证指数走势也较为接近。而本次反弹,银行股的表现差强人意。

  国信证券也注意到了银行股的背离,不过该机构是同地产股相比的。8月16日,该机构报告称:“银行和地产最近的走势出现了背离,典型个股是万科和农行。”

  7月15日农业银行上市以来,万科A上涨了20%、农业银行下跌了1.09%。

  背离之谜

  从银行股中报披露的业绩来看,其表现本应该受到市场青睐。如华夏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0.57%、中信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35%;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23%;南京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9.78%。

  高增长带来的是估值的下降。8月16日,申银万国银行股投资策略就称,银行板块目前的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历史低点。

  “银行股的估值确实很有吸引力。”华南某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称。

  而在基金二季度报告中,华夏、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也表达了对银行板块的看好。但是银行股和大盘的背离还是发生了。

  国信证券给出的解释是银行股的扩容。

  近期银行股的扩容确实频繁:如最近光大银行上市,预计融资190亿元;公布中报的中信银行推出260亿元的A+H配股计划,这是继中、建、工、交、招商之后的第六家公布的A+H再融资计划的银行;还有工行可转债发行18日上会,延续了银行继续扩容的压力……

  而中信建投的魏凤春则认为,银行之所以不受青睐,是因为银行要为去年的肆意放纵还债。政府不会为此买单。

  魏凤春称:“近期我们的路演,发现机构对银行的判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一方面对于未来是否会出现不良贷款的大幅增长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又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如即使出现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会有政府再次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