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图文频道 >

加不加价,消费者说了算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9日 07: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红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不知从何时开始,车市有了加价购车的现象。不少被这陡然增高的门槛挡住或者延缓了购车进度的消费者不禁怨声载道,而敏锐捕捉到这一现象的业内人士或者媒体记者则开始口诛笔伐。一时间,“加价”这顶高帽似乎扣在谁头上谁就是“反动派”,也有人不失幽默地调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车市风景。

  然而,经过前期“概念炒作”的阶段后,各界对于加价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宽容。日前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消费者认为汽车加价销售合理,不少消费者甚至认为“不加价的就不是好车”。那么,到底是中国消费者“钱多人傻”,还是加价销售真的合情合理呢?

  ■记者樊超

  1、加价透视消费心态转变

  僧多粥少的现象在中国从不少见。计划经济时代,托关系找朋友,动用各种社会资源,或者直接送烟送礼,就为买到一台电视机,记者认为这其实也无异于“加价销售”。而在中国飞速驶入汽车时代的过程中,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车市的加价行为越来越公开化甚至于合理化,而作为手持货币的消费者,也开始自觉或被迫渐渐承认这一行为的合理性。

  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市场逐渐成熟和消费者心态变化的过程。中国车市发展初期,可供选择的车型少,属于完全的卖方市场,消费者想买就得接受厂商单方面开出的条件,连加价都得排队。随着全球车企悉数落户中国以及自主品牌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消费习惯。如同股市有“追涨杀跌”,车市也出现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不加价的就不是好车。所以,这与市场初期纯粹的抢购相比,这一阶段消费者对加价的心理认知程度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隐约包涵着一种炫富的成分。

  时至今日,各方对待加价的态度更趋复杂,因为每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而据记者调查,现在加价的车型一般都是上市不到3个月的新车。这类车型,厂家产能有限或者干脆需要进口。以奥迪Q5为例,据说湖南每家经销商每个月能够提到的车仅仅两台,而追捧该车型的消费者又过多,这种供求失衡的情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造成“坐地起价”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形,不论是愿意加价5万元提早提车的“傻大款”,还是坚持不加价愿意苦等6个月再提车的“淡定派”,也就都成为各自消费心态和消费主张的执行者。

  2、加价与否,应由消费者说了算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车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在车市价格战此起彼伏,汽车价格一片降声中,却偏偏总有那么几款车不合时宜的加价销售,尽管遭到媒体的攻击、厂家的严查、甚至部分消费者的抵制,但加价销售的车依然加价销售,我行我素。究竟是谁在支持商家如此作为?归根结底还是消费者。

  某市场咨询机构日前完成的调查显示,38%的消费者认为汽车加价销售合理,有30%的消费者承认,他们会加价购车。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李京生所长分析说,事实上,这符合市场规律,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供不应求必然引起价格的上扬。某一汽大众经销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不是我们非要加价,而是不少客户找着我们非要多花点钱早提车。例如时下热销的CC,厂家实在供不上车,我们动用私人关系挺不容易从厂家抢来几台车,这些实际上都等于增加了成本。”

  如果说,上述正在加价或者曾经加价的汽车厂商的辩解难免让人感觉苍白和自私的话。那么,那些苦苦挣扎在盈利边缘的自主品牌经销商的心声则令人深思了。“车抢手,加价卖,这很正常。如果我们的车也那么抢手,我们也会加价,反正有消费者愿意多花钱早提车,这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某江淮经销商甚至有些羡慕合资品牌的车能够加上价,“市场供需紧张,价格涨一些;市场供应过大,价格降下来,这其实就是市场行为,没什么不正常。但绝大部分消费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欢迎打折优惠的同时反对加价提车。如果这些可以让人理解的话,那么我们车商的利益诉求是不是也应该受到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