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5日 09:1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回应本报:中美在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认识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并就发展中国家国内减缓行动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的问题做了“一点儿”讨论。
斯特恩 CFP
本报记者 陆振华 北京报道
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10月22日表示说,“相信”联合国气候谈判“应该”会在坎昆会议达成“平衡的一揽子”成果。
斯特恩是在当天北京的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评论的。他说,这些成果会在减缓、透明度、资金、技术转移和REDD(减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议题上;因为包括的议题很多,所以一揽子成果“应该是平衡的”。
斯特恩本周访问中国,21日下午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进行了双边对话。斯特恩说,对话“非常有建设性”,并“相信有很大的可能性来取得共识”。
托德·斯特恩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双方在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认识上“确实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现在不便做出评论”;还就发展中国家国内减缓行动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ICA)的问题做了“一点儿”讨论。
中美两国在最近的气候谈判中并不愉快。本月初结束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就在双方的相互指责中结束:纷争的焦点是对《哥本哈根协议》的不同认识,美方还在ICA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斯特恩10月8日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演讲中,批评中方无视《哥本哈根协议》的存在,没有落实《哥本哈根协议》达成的有关共识。“发达国家做出绝对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只需要自愿减排。”
中国谈判代表、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随后反驳说,中方是“坚定的支持”《哥本哈根协议》。同时也坚定的把协议当中所包含的领导人达成的政治共识,落实到两个工作组的谈判当中。
“实际上我想他的演讲对《哥本哈根协议》的政治共识作了曲解。”苏伟说,斯特恩先生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解读,就是说《哥本哈根协议》取代了《公约》的规定、原则,等于根本否定了《议定书》、《公约》、《巴厘路线图》。
“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苏伟还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中,用“猪八戒照镜子”比喻美国对中国的此番指责。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11日结束的“基础四国”会议后对本报强调说,毫无疑问,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都支持《哥本哈根协议》,我们反对的是(美国)对其“选择性的阅读”和“误导性的解释”。
不过,斯特恩在22日记者会上表示说,《哥本哈根协议》的核心,应该是《公约》和《巴厘路线图》。“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现在并不是在就《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谈判。今年的工作是就《哥本哈根协议》中的议题进行磋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尝试找到共识。”
斯特恩称《哥本哈根协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两点:确认了各国做出的减排目标,同时“也让其他国家对你做出的行动能有信心”。
在此次对话中,中、美双方就减排行动的透明度问题进行了讨论。斯特恩说。希望继续这样的对话,“我们对达成共识表示乐观”。
在天津会议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施压,将ICA的执行程度扩大至与国际MRV相当,要求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国内减缓行动也需要经过“三可”核查。
“对于用自己的资源做的行动来说,非得来审查是没有道理的。”中国谈判代表苏伟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发达国家想搞一个变相的MRV,通过这样的程序,来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所要承担的义务。”
中国对ICA的态度非常明确,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规则”,二是要有尊重主权的保证,而且是非对抗性的。苏伟也对本报表示过:“为了增加行动透明度,说明我们是认真的,(对于ICA的问题)我们是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发达国家)可以来讨论。”
斯特恩并未在记者会上就双边对话中“一点儿”ICA的讨论结果做出详细说明。不过他称“中国做出的积极的减排行动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也有很大空间需要继续前进”。
中美汇率战、清洁能源补贴纷争等近期热门议题并未包括在此次双边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