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应警惕地方政府的负债风险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8日 10: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过限购、加息、暂停借壳上市等严厉措施后,依靠海外借款或通过规避监管套取银行贷款来支撑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来越高。近日,银监会向全国银监系统与银行部门等下发通知,要求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而北京则宣布12月1日起将商品房预售资金全部存入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专用账户,严禁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收存商品房预售资金。

  与此同时,根据央行最新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票据融资减少。实际上,上半年根据逆周期监管的原则,监管部门提高了银行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限制了银行放贷的能力。由于地方债务风险上升,地方融资平台也被逐步清理和监管,地方政府已经很难继续获得如意的贷款。

  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09年底,全省69个市县中负债率超过警戒线的有36个,债务率超过警戒线的有29个,偿债率超过警戒线的有40个,而这些债务90%左右属于银行贷款,投向了公共项目与基础设施,这些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国企公司借钱,政府卖地还债”是政府性债务运行的主要方式。

  因此,房地产行业与地方债务通过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开发商不降价销售回款,由于融资困难和交易清淡,必然会影响到土地市场。而地方政府一方面获取信贷的能力降低,且投资项目很难实现盈利,如果土地市场陷入低迷,势必影响地方政府的还贷能力,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看,可能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中国的投资活动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干预下,长期呈现出从扩张到紧缩,再到扩张再到紧缩,陷入周而复始的怪圈。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紧缩,推动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个扩张周期,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拉动经济增长迅速恢复,但留下了巨额的债务。目前,流动性过剩和债务风险要求政策必须重返紧缩状态,面临迫切转型压力的中国,可能无法继续重复“扩张—紧缩的怪圈”,在软着陆的过程中,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与防止通胀等都限制了投资的扩张,与此同时,负债过高的地方政府本身的投资能力也大幅下降,更不用说当前已经存在投资过剩的现象。

  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会陷入一个长期的软着陆过程,很难出现周期性的投资扩张。这将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逐渐增长,而且对于商业房地产业的持续打压以及保障房的大规模供应,也削弱了继续依靠土地财政的可能。当然,目前房地产公司仍有优质资产质押,而地方政府正在寻求新的税源,如开征房产税、提高车船税等,并有国有资产做抵押,显然,当前金融风险仍然可控,但容易发生欠薪潮与三角债。

  一般而言,投资刹车容易形成烂尾工程与三角债,实际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如纺织业)陷入三角债,是中国实施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货币宽松政策等及时化解了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目前对于地产行业的打压以及限制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降低了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融资与还款能力,他们的投资项目涉及到上游很多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作为施工方的农民工,前者容易形成三角债,并最终影响到上游企业就业;而后者很容易出现拖欠工资,构成欠薪潮,这些都值得警惕。(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