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食品价格成未来物价“疑问手”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09: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0月份制造业PMI为54.7%,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其中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三月攀升,反映通胀压力不断积蓄,值得警惕。观察人士认为,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将同比上涨3.8%-4.0%左右,但环比涨幅可能比9月份的0.6%有所回落,食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将对后期物价走势构成疑问。

  10月物价涨幅居高难下,一方面是翘尾因素短期有所反弹,贡献0.1个百分点的环比涨幅,另一方面则来自粮食等食品价格继续小幅上涨。全年来看,我国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3%-3.1%的水平,从而基本完成年初国家提出的物价调控目标。对于后期走势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10月份CPI成为阶段性高点,随后逐步回落到3%乃至更低水平;另一种则是尽管年底个别月份回落,明年初随着食品消费旺季的到来,拉动CPI出现新的“小高峰”。

  今年以来,CPI涨幅逐季反弹,其直接原因是食品、居住类价格等新涨价因素抬头。从有利条件看,与前两次物价明显上涨不同,今年我国尽管遭遇了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但粮食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丰收,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食品供应并不存在短期推升通胀的“基本面”。

  但也有不利条件,即前期货币的高供应。今年1-9月,我国粮食、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2.1%和18%,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其间不难发现资金助涨炒作的身影。

  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来看,我国食品价格所占比重最大,与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仍然明显。再加上不同于众多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多数食品处于供需链条的“紧平衡”状态。再加上二季度以来房地产等资产领域调控压力加大,如果从货币现象来理解通货膨胀,不排除“过剩”的流动性流向食品领域。上月央行果断加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炒作式通胀”的自我实现。

  当经济需求、货币供应和食品价格增幅出现“三碰头”时,物价通常发生明显上涨。当前从经济需求来看,中国经济远没有达到过热的程度,仍然处于由回升向好到稳定增长的过渡阶段。业内人士预计,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在13%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左右,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宏观经济尚在潜在增速范围运行。

  至于非食品价格,数据显示,居住类价格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短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另一个不确定性是输入性价格的传导压力。但在我国,非食品价格除受国际大宗商品影响外,同样受到政府调控、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要素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只要有效实施调控政策,未来物价全面上涨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