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08:0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1月9日,欧盟未来十年贸易政策文件强势出炉。
文件提出将创建一项新的贸易工具,以保证和增加欧盟企业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大国政府采购市场中的准入机会”。欧盟贸易总司将在2011年启动相关立法程序,这也是该司2011年头号工作任务。
贸易政策文件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一贸易工具的具体形式。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9日表示,该贸易工具将以行业为基础实施。在构思此贸易政策文件时,德古赫特也曾接受过本报采访。他当时透露,如果一些国家的政府采购等行业不能向欧盟企业开放,那么新贸易工具将限制这些国家该行业企业在欧盟市场的活动。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潜力巨大。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欧盟此举有施压中国开放市场之意。
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Fredrik Erikson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没有正面回应相关质疑。他表示:“欧盟政策不仅仅针对中国,但中国是潜力最大的政府采购市场。”贸易委员德古赫特9日声称,“欧盟不是要关闭市场,而是希望借此解决市场不对等开放问题,为谈判增加筹码”。
此外,贸易政策文件还强调利用贸易救济措施、双边和多边磋商机制,来保护欧盟企业在知识产权、原材料供给、能源供应等三方面的权益。
政府采购:中欧角力市场开放问题
记者多方了解到,新贸易工具的立法建议将在2011年夏天前出台。一位欧盟官员对本报表示,欧盟尚未决定将该工具应用于整个欧盟市场,或是部分成员国市场。
欧盟对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度的不满爆发于2009年底。当年11月,中国科技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发文称,在六大领域的科技产品中,只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权益状况明确”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才可参与政府采购。虽然该政策后来做了修改,但欧洲商界仍存疑问。
2010年7月,德国商界随总理默克尔访华时,公开对此表示不满。10月中欧峰会期间,默克尔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会面中也提及政府采购市场准入问题。
同时,欧盟自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政府采购市场,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医疗器械、制药,以及绿色产业等领域。
一位欧盟委员会消息人士对本报表示,欧洲人通过媒体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建欧洲基础设施项目,“欧委会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成员国的压力”。
德古赫特9日表示,中国企业参与的波兰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欧盟预算补助,“但欧洲企业却不能参与中国类似项目。这是不可接受的”。
Fredrik Erikson告诉本报,新贸易工具究竟是什么很难讲,但要求中国等贸易伙伴对等开放市场是个大方向。
目前,中国正申请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今年7月提出的出价清单在政府采购参与主体、加入门槛等关键问题上,与欧盟设想尚有差距。Fredrik Erikson因此怀疑,欧盟贸易政策文件提出这个新工具的说法,或许是为了增加与中方谈判时的筹码。上述消息人士透露,欧盟希望在2012年完成谈判。
面对欧盟等经济体的施压,中国商务部在7月提交出价清单后表示,中国希望其他成员国考虑一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目前在美国、欧洲及其他海外市场面临着市场机会的瓶颈,由于中国缺乏成员国身份,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没有资格获得该协议的好处。
反补贴调查将更频繁
9日出台的贸易政策文件强调的知识产权、原材料供应、能源供给等问题也是长期来中欧贸易摩擦的焦点议题。
以稀土贸易为代表的原材料供应是中欧近期交锋的重灾区。
9日,欧盟委员会消息人士表示,目前世界稀土供给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欧盟对此心存忧虑。11月初,德国经济部长布吕德勒认为,世界上面临一个稀土欧佩克的危险,因此号召德国企业组建一个“原料合作组织”来对抗中国对稀土的垄断。
但德古赫特9日称,“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中国关闭对欧盟的市场供应。”他认为解决该问题欧盟需要有两种策略,一是敦促中国继续保持开放,另外则是提高稀土供应渠道的多样化。
欧盟未来十年贸易政策文件强硬表示,将动用所有可能的措施来保证欧盟商界遇到的困难。这些措施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就市场准入壁垒进行双边磋商,贸易协定谈判,以及诉诸WTO等。
欧盟委员会将在2011年公布首份年度投资和贸易壁垒报告,报告将监控贸易壁垒以及保护主义措施,并启动合适的应对措施。该报告将交由2011年春季的欧盟首脑峰会审议。
越来越多的贸易争端从业人员,都表示欧盟将在贸易摩擦中更频繁地利用反补贴调查这一手段。Fredrik Erikson曾在今年上半年参与欧盟委员会相关会议。他透露,即便是传统上奉行贸易自由主义的国家,现在也支持利用反补贴工具。
2010年以来,欧盟已经启动了两起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
在知识产权方面,欧盟委员会将重新评估其在第三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同时还将加强相应海关监管。
此外,贸易文件还提出,欧盟希望在2011年底完成多哈回合谈判,启动与更多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并且深化和战略伙伴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巴西的关系。